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任继愈同志曾在《论儒教的形成》及《儒家与儒教》等论文中,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有发展为宗教的可能。从汉代以后,儒家就逐渐演变为宗教——儒教,而这一“宗教的教主是孔子,其教义和崇奉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其经典为儒家六经”。到了宋代理学,便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体系严密的宗教神学结构。按此说法,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自然也就属于一种宗教经典。此外,在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也曾说:“《系辞》的辩证法,不得不受它宗教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这显然把《易大传》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周易》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先秦古籍中,大概没有比《周易》更古奥奇特、更复杂丰富,同时也没有比《周易》更难理解、更易被曲解的了。 《周易》是我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起点,其中的菁华可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惜因为它曾作为卜筮之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而历代易学家又多从唯心主义方面肆意歪曲或借题发挥,由于这层层迷雾的笼罩,使后人很难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国一些学者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对《周易》进行了新的研究,使易学获得不  相似文献   

3.
第三节《周易》中神秘主义的辩证法阴阳对立的古代两点论产生以后,在《周易》中得到了发展,不过是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在古代的经典中,《周易》是一部相当难懂的书,不仅文字难读,更突出的是它的思想内容深藏在神秘的浓雾里,使人们比较难于揭示出来。因此,在讲到它的朴素辩证法内容之前,有必要简要地考察一下龟卜术衰落的原因和《周易》兴起的由来。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古代世界,“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维论袁作兴,蔡和平(长沙电力学院)(湖南省资兴市教委)流行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前者(称《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叶,非一时一人之作;后者(称《易传》)基本上成于先秦,乃战国时期的著述,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  相似文献   

6.
先秦以后,中国历史上每一时期哲学的繁荣,都伴随着《周易》研究的兴盛。宋代庆历前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周易》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周敦颐的《易通》,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横渠的易学,邵雍的先天学,王安石的《易说》等等,都勃兴于这一时期,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面貌。《周易程氏传》(简称《程易》)是这一时期研究易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对理学和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易》凝结了二程特别是小程的毕生研究成果,展现了程颐的唯心主义然而又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北宋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和尖锐的矛盾。剖析《程易》,对于研究理学和北宋庆历以后至绍圣这一时期程颐思想的特点,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周代的筮书,同时又是西周人的行动指南。《周易大传·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此言《周易》乃常人不可须臾离身的指南性圣典,它犹如师保、父母,教人以隐现、出处的法度,使人知往知来、知患知惧,读透了《周易》,也就掌握了处世的准则。《周易》这种  相似文献   

8.
“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给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界定。然而,对于这个命题的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颠倒”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却从未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更甚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教科书和文章著述,都是在与哲学唯心主义同一个意义上理解宗教世界观的“颠倒”性质,即把它解释为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颠倒;具体而言,宗教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是把人的意识绝对化,成为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即这种绝对意识在宗教世界观中表现为虚幻的神的形式;而哲学唯心主义则从逻辑上把它规定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主观唯心主义)或是现实的客观本质(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宗教世界观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在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颠倒反映,它们具有一致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把宗教世界观与哲学唯心主义简单等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既违背客观事实,也同马克思的思想相悖。它不仅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与批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践中对待宗教的粗暴态度和行为。本文的目的即是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辨正澄清。  相似文献   

9.
《周易》筮辞本是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占筮记录,由西周初年的卜官选编整理而成。卜官对占筮记录经过精心挑选、编排和加工制作,甚至撰拟了某些筮辞,把自已的世界观注入进去,使它具备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从而反映出西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本文限于讨论其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德治论和发展观。 西周初年,统治阶级的宗教世界观的陈旧体系中出现了非宗教的崭新内容,它反映在《周书》中,反映在彝铭中,也反映在《周易》筮辞中。这崭新内容之一就是德的观  相似文献   

10.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11.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13.
《安世房中歌》教化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世房中歌》是汉代郊庙歌辞中最重要的作品,要全面地把握西汉礼乐文化的脉搏,就必须从读解《安》入手.《安》鼓吹“孝”、“德”,以“孝”为核心开出汉家的家法,“孝”、“德”的来源是多元的,其中有周文化、秦文化和儒文化.“孝”、“德”是功利性极强的伦理道德观念,它贯串于《安》的实质是高扬善的旗帜,突出西汉统治者安排的政治秩序.西汉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看重天的意志是西汉人的基本出发点.《安》全面地反映了西汉宗教神学发展的流变过程,以音乐发微着西汉初期的宗教神学信仰,宣扬着汉应.天命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随着神灵信仰的淡化,开始出现了"吉凶由人"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用《周易》进行占筮的过程中,对卦爻辞和卦象作出带有明显道德色彩或自然主义的解说,使《周易》的宗教神学色彩不断弱化,哲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甚至有人脱离开卜筮,把《周易》当做道德说教或证明某种哲理的材料直接引用。春秋时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主题和讨论的核心在于鬼神的"明知能力"。从方法论看,是从鬼神赏罚论的观点论证鬼神明知的问题。关于鬼神明知论,《鬼神之明》的基本立场是兼有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折衷立场"。这与今本《墨子》所见关于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的三种立场(完全肯定、完全否定、怀疑)不同,是《鬼神之明》所特有的。中期到末期的墨家世界观以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为特征,即以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间世界三层结构来认识世界。三层世界观将关于天与鬼神的个人宗教信仰、三利思想、国家统治论、天人相关论全部包容在内,成为墨家思想的根基。到了墨家末期,墨家内部出现了对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深表怀疑的情况,不同的是,《鬼神之明》并非只是单纯怀疑,还鲜明地提出了"鬼神不明"这种新的学说。如果墨家内部已承认鬼神不明,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中期之后学派层面上的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国家层面上基于尊天事鬼的统治论及天人相关论,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所以《鬼神之明》虽是战国时期由墨家一派形成的文献,但今本《墨子》被编纂时,必然要排除《鬼神之明》。这样也就从理论上为墨家为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提供了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句话的理解,涉及现存《周易》通行文本的内部层次结构问题。关于《周易》经、传的写作年代,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易经》作于殷末周初、《易传》(十翼)作于战国时期。这其实是决定现存《周易》文本结构层次的根本因素。这种两分法,起码在彖传、象传的定位上令人难以信服;而且,如果从文本形成时段角度考察,《文言》的位置也有移至全书最后、与《序卦》《杂卦》配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与西方的上古文化遗产稍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经界线分明,并沿着各自独立的道路发展,可是在我国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在这方面,《周易》可说是一个典型。《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一般认为:《易经》约编纂于三千年前的殷周之际,而《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周易》最初虽系卜筮之书,但历代有识之士都是“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当作一部哲学著作,但它同时又包含历史、伦理、宗教、科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天完全可以采取苏轼提出的“八面受敌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它进行研究。鲁迅先生曾指  相似文献   

18.
《周易程氏传》是理学家易学的代表著作。《程传》作为义理易学的著作,其学术思想直接渊源于王弼。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弼《周易注》之间在易学的学术形态、体用关系、以人事明天道等方面有学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拓荒期的自然崇拜、笃信天命、信仰鬼神这种人类童年期共有的主要信仰形式,其宗教意味本来可以使中国象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产生宗教。但自周至春秋以来,中国产生了一场迥异西方造神运动的重人运动,孔子就是这个从原始宗教到人文思想演变运动的宗师。孔子的“人学”,涵摄了整个人类的美行美德,以理性思维代替宗教神学,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重人远神精神的主导地位,开辟了古代人文精神的新世纪。一、继天道而立人道夏、殷时,人的祸福完全由天、鬼神所决定,“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①…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它的应有权威,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但是,他没有冲破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是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我们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局限性,不仅可以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