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陕西文学艺术流派众多,传统久远,不仅有黄土画派,还有黄土文学流派。他们都是以黄土文化为背景,以黄土地为对象,而且是成就卓著的实力型流派。究其精神实质总体而言,勤奋精神大于艺术理论技巧,史论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车出西安,一路向南。起初多半是土黄色的山体,飞灰中时而点缀着几抹鲜绿。及至秦岭,便是满坑满谷的郁郁葱葱。穿越整个秦岭山脉,两个半小时后,脚下踩着的已是安康的土地。和想象中飞沙走石、黄土满面的景象不同,这里目之所及,都是鲜活的绿树、通透的蓝天和清澈的白水,颇有几分“小江南”的味道,恍然间,竟以为身处江浙水乡。 相似文献
3.
4.
5.
美国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虽然存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但在平台、政策、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具有相同特色,这些特色共同服务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需要。要实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目标,解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就应当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以制度变革为抓手,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有些东西,无法辜负、无法背叛、无法割舍。一天,和一位朋友吃饭,她的情绪很不好,她怀疑丈夫有了外遇。当然,这只是她的一种直觉,她没有任何丈夫出轨的证据。"我不知道,哪一天清晨醒来,我就会失去他。"朋友幽怨地望着我,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给她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一个听上去有点玄妙的故事:一碗鸡蛋蕃茄面,挽救了一份岌岌可危的婚姻……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在美国学界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中,对外安全战略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祉等相关的国家利益的研究一直受到冷落。具有传统的外来移民问题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人才吸引战略也未被纳入国家利益研究的视域之下。从美国移民政策和人才吸引战略的历史看,在不同的时期,决策者对于移民政策服务主旨的认识判断不同,导致移民政策服务的国家利益内涵不同。在移民政策体系之内,家庭团聚、难民和包括人才吸引在内的就业类移民条款并行不悖,彼此处于一种既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之中,它们各自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不同层面,但是在人才吸引方面又殊途同归。当然,在美国国内,与人才吸引思想相对立还有保护美国本土劳工各项就业权益和人才培养的主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吸引外来人才具有抑制性作用。总之,以上诸种因素的制约使美国人才吸引战略处于对美国人才资源开发的从属性补充地位。这是我们认识美国人才吸引战略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也不知道是谁首先想起来用领子的颜色将一个人群进行区分的,反正这个词从此以后再也不能与外在的服饰脱离干系,却丝毫不能指向实质,无法像"富人"、"中产"、"小业主"那些诃一样一语中的。"白领"两个字的蛊惑力和欺骗性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2.
13.
全球卫生危机的加剧使得卫生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项显性议程,卫生议题也逐渐进入外交政策领域。美国自19世纪伊始就十分重视卫生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美国卫生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卫生外交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国卫生外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联储的黄金失踪了?种种传言四下流传,各色"佐证"慢慢浮出水面,但是真相却依然不明。那些沉睡在美国肯塔基北部诺克斯堡的闪耀的黄金,真的失踪了吗? 相似文献
15.
东亚是美国霸权的主要支撑点。冷战期间,美国霸权的东亚布局出现了美日关系由主从同盟关系向平等伙伴关系演变、美中关系由对抗演变为非正式联合抗苏、美国筹划通过多边制度建设融入东亚经济等变化。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从经济和安全两个层面重构其霸权结构。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以安全双边合作为主要模式,辅以经济多边主义,并强调安全双边主义与经济多边主义的相辅相成。美国东亚战略布局的调整既给东亚诸国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震荡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17.
冷战结束后,军事联盟的弊端逐渐显现,"联盟无用论"、"联盟终结论"的观点不时出现。可现实是,军事联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联盟转型是联盟延续的重要原因。通过联盟转型,实现利益再协调、功能再设置、关系再调整和战略再协商,进而有可能使联盟在内外环境变更的情况下得以保持。冷战后,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极力推动其在世界各地的联盟进行调整与转型。北约转型、美国亚太联盟调整、"志愿者联盟"不断兴起等是当前世界联盟大转型的典型代表,也为联盟转型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联盟转型加剧了中国周边安全的碎片化,中国可以在继续坚持结伴而不结盟战略的同时,适时采取楔子战略分化敌对联盟。 相似文献
18.
19.
《一场美国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代表作,作品体现了四个主题:一、美国社会是一个非理性的极权主义社会;二、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对生命的渴望);三、人际关系严重异化;四、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20.
因为先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访问学者,于是我有机会和女儿一起也到美国的波士顿生活学习一年。虽然至今只在美国呆了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但美国人热衷于做义工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