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西南北》2012,(15):63-64
媒体一边倒地热捧,网络一波又一波地评论,收视率一次又一次创新高,尤其有意思的是,大凡片中提到的中华美食,在淘宝网销量也突然大增。为什么一部纪录片能在话题性和口碑度上都轻松击败热播剧?甚至轻松带动了商业效应?  相似文献   

2.
“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经济学的价格原理,“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不应同时存在,因为“看病贵”意味着价格高,应该出现供过于求,实际却是“看病难”——看病排队、拥挤、一号难求.在中国,造成“看病难”和“看病贵”同时存在的根源在于二元或多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公费医疗或医保制度造成过度医疗,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占用,导致“看病难”;不享受公费医疗或医保制度的居民则既面临“看病难”,又面临“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丁惠荣 《社会福利》2002,(10):46-48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0年底,全市有60岁以上的老人246.61万,占总人口的18.58%,其中,80及80岁以上的老人32.g1万,占总人口的 2.48%,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达 18.47万,占老年人口的 7.5%。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意味着为老服务的庞大需求。特别是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老年人群的养老理念和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21世纪养老新概念”逐渐被众多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做”人?     
星竹 《东西南北》2009,(6):52-52
在咱中国有“做人”之说。比如说,要做个好人,要好好做人,做人要厚道…… 而在外国,就没有“做人”一说,但他们做人做得却比咱中国人更诚信、更实在、更精彩。面对“做人”的问题,老外百思不得其解:本来就是一个好好的人,干嘛还非得刻意去“做”啊。是的,在咱中国,“人”还就得好好去“做”才行。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学的视野分析,"中国梦"可以是由"中国梦"意识、"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中国梦"行为是"中国梦"的路径。"中国梦"是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解析"中国梦"结构,对于认识"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路径依靠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出现时间,可以溯至西晋的“洛阳纸贵”时期(亦即提出“西晋说”)。“洛阳纸贵”时期为公元296qOO年间。提出“西晋说”的意义在于参与学术争鸣并创新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5周年,几年来,救助管理工作一直在总结、摸索、探索中前行,救助管理工作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从无序到规范.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线救助人员的努力,也有外部环境的推动.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救助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增强自身活力,拓宽发展空间,是地方社科院面临的重大课题。山东社科院自建立起,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直把突出应用对策研究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在学科布局和科研资源配置方面,从立足山东、研究山东、服务山东的基点出发,着力加强直接为山东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服务的应用学科建设,使科研工作紧紧贴近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促进…  相似文献   

10.
周伟 《东西南北》2008,(10):7-7
用眼睛可以看到事物,用智慧却能感知实质。中国人出门,尤其是出远门的时候总不忘给亲朋好友带点儿礼物回去,于是,在美国期间,购买地方特产便成了一项任务。可是,逛来逛去,东挑西选,发现这礼物还真不好买,衣服、玩具、皮包、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想找一个印着"Made in US"标签的东西真是很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2.
高建 《日本研究》2009,(2):68-71
“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中文简称为“中归联”、以下同)是经1956年我国战犯审判和关押后,回到日本成立的旧军人组织。该组织成立后,通过演讲、访华等形式宣传我国的战俘政策、对于推动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以1956年我国对于战俘的审判和关押为线索,探讨“中归联”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3.
兰霜 《生存》2020,(11):0015-0016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的教学主阵地转移到了“云”上。所有的教学方式与思维,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基于“云”来思考,教学实施更是如此。尽管作文“云”教学,以往我几乎没 尝试过,但这个背景下的作文教学颇有点由“云”不由我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中国"认同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最高形式。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的今天,这一认同依然面临着台湾与大陆一百多年的政治困境和历史包袱。只有真正对两岸历史进行纵向分析,走出"一个中国"认同面临的政治困境,卸下并解开历史包袱,才能对当前"一个中国"认同在台湾地区的增进有所助益,为更加实事求是的对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社科纵横》2016,(8):131-136
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常常与兴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兴的艺术手法仅限于展示自然界简单的类比关系,而寄是将情落实于物之上,从而使得他物闪烁出主体的生命精神,二者之差即在个体之情的投注有无。寄这种强调个体化、情感化的艺术手法有赖于主体审美的艺术觉醒以及物我区分的高度发达。郭象独化哲学彻底打破了物我之隔,还给世人一个本然无主的天地世界,将物之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郭象玄学是一种世俗化、人生化的学说,它带来了个性主义空前的高扬,催生了中国山水游赏风气的盛行,给文人大规模的个性化情感创作提供了契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寄的成熟发展与郭象独化哲学为同一思想文化脉络下产生的桴鼓相应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阿柯 《东西南北》2009,(4):35-35
施瓦辛格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每一个行业取得成功后,都会自动退位让贤。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花无百日红.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弃”的奥妙。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7):9-11
利益是马克思打开历史之谜的真正钥匙,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因此利益也是打开中国模式的钥匙。中国模式所要解决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略谈“长崎会所”与“十三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娟 《日本研究》2003,18(3):59-63
日本江户后期,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贸易权逐渐收归幕府手中。经过幕府多年的政策性选择,专事对外贸易的日本商人群体逐渐发生变化,江户贸易商由平户相对自由贸易时期的多元化主体,最终定型于“长崎会所”——一个幕府直接控制下的近乎于行业管理性质的贸易机构。而在中国清朝,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外贸商人群体——十三行,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清朝政府的贸易管理政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0.
刘兴超 《社科纵横》2011,(8):102-102,105
齐己诗《寄西山郑谷神》,"郑谷神"不是"郑谷的神位",当指"姓郑的一名道士"。《谢橘洲人寄橘》的"洪崖遣后名何远"",洪崖"非指"仙人",当指洪州,即今江西南昌市,句用张九龄咏橘典。《酬尚颜上人》"鲁鼎寂寥休辨口",非指"唐室衰微",当用道安辩鼎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