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儒家“礼”的内容之一。然而,当有人问到孟子,发现嫂子落水以后是不是应该“援之以手”时,忠实地恪守儒家之“礼”的孟子,却毫不犹豫地主张这时应该对“礼”采取变通的办法,亲手将落水女子救上来。他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见死而不救,无异于豺狼一般。可见儒家是很主张救死扶溺的。先秦时另一大学派墨家尽管在学术上和儒家大有分歧,可是在救死  相似文献   

2.
称职与失职     
据《说苑·卷第七一政理》中载,景差在郑国为相,严冬的一天,有一个郑国人趟水过河,走到岸上时冷得浑身发抖。刚好景差从那里经过,见此情景,赶忙下车把那人扶到车上,景差让那人坐在自己旁边,并用自己的衣襟盖着那人的腿。那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叔向听说之后,却不以为然。他说:“景差为人国相,他这样做难道不是他的本份吗?况且他做得并不好。我听说,一个称职的官吏,在其管辖范围之内,三个月就应修好沟渠,十个月就应在所有的河上架起桥梁或设置摆渡口。这样六畜过河尚且不需要濡足,何况人呢?”叔向不仅不称道景差车载涉水者这件事,而且通过这件事指责景差的失职。他言之有理,看问题可谓高人一筹。无独有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了,更倒霉的是,他又被一只饥饿的老虎追赶。逃命中,他发现了一个狭长的地洞,于是不加思索地跳了进去。正当他庆幸老天有眼时,却又发现洞里一条毒蛇正向他靠近。还好,一根树藤从洞口垂下,他抓住树藤拼命往上爬。爬到一半时,他听到头顶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一只松鼠已将树藤啃得即将断开。洞口,有老虎绿幽幽的眼睛;洞底,有毒蛇腥红的信子;树上,松鼠的啮齿闪烁着死亡的白光——这时,他真实地感到,其实从遇见老虎开始,自己就被一步步赶入这看似救命洞的陷阱。绝望中,他发现在自己手边有一滴未干的蜜,于是,他在刹那间忘却了生死,尽情地舔起那滴蜜来……  相似文献   

4.
陈英群 《阅江学刊》2012,(6):128-134
阎连科出生在贫困的乡村,由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缺失性体验而产生一种向往城市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为贫瘠土地上的青年农民拼命逃离土地、渴望进入城市的迫切心情。他的小说可以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在逃离土地之路上挣扎的痛苦心声,同时也可体味到作者希冀精神上回归土地的殷切心情。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08,(7):19-19
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的话,这时候的四川应该是风景最美丽的时候,一位医生和他的亲人一起来四川旅游,一场地震夺取了他9个亲人的生命。亲人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也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灾区最缺的是医生。当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3天3夜没有休息了,"北川待了两天两夜,这里呆了一天一夜,只要我能救,我就会尽量多救一个。"记者问:"你现在救了多少伤员出来?"他说:"我大概救了27个吧。"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7.
救赎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贪婪抵毁别人的善意。一辆"宝马"斜斜地撞破了大桥的栏杆,在空中即兴做了一个漂亮的360度转体,干净利落地栽进了两米多深的河水里。骑车赶去上班的海子在后面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心想:不好,出事了!他赶紧猛蹬几脚。这时,一个肥胖的男人已经从天窗爬了出来,湿漉漉地站在岸边大声叫喊:"救命啊!救命啊……"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思想中理性与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其思想的宗教向度,一直是西方学者密集讨论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不值得严肃对待,他有关神谕、神灵的说法是用大多数人的习用语言来谈论理性信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是严肃的,神意与理性考察是两条不同的确立信念的渠道,两者相互融合而不互相冲突。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的信仰是真诚的,他确信有高于人的神圣的力量存在,这种神圣力量是善意的,关注人的生活并希望人类活得好或幸福。但是,苏格拉底信仰的具体内容却不是基于宗教文献、宗教传统或宗教仪式,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理性思索与考察,他的信仰内在于他的理性哲学,而他的哲学(爱智慧)则服务于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9.
最新闻     
《东西南北》2014,(18):4-5
最有价值神曲男子遭棕熊袭击手机神曲救命有关手机救命的故事,相信大家肯定看了不少,诸如诺基亚挡子弹、三星挡子弹甚至苹果iPhone躲导弹的新闻都有报道,但是你听说过用手机打败棕熊的新闻吗?据纽约邮报报道,42岁俄罗斯渔民Igor Vorozhbitsyn出门钓鱼途中被一只棕熊盯上。当时他感觉背后有一股大力袭来,回头一瞧,  相似文献   

10.
向华 《唐都学刊》2007,23(4):40-42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每天晚上爬上床,闭上眼睛,只有5岁的罗刚就开始拼命地记住家乡的信息:有桥、有河、还有房子的模样。那时他刚被拐卖到千里之外的福建,跟家乡的唯一联系就是刚形成的模糊记忆,那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全名叫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王齐 《浙江学刊》2006,14(6):20-26
在《哲学片断》中,克尔凯郭尔围绕苏格拉底的"回忆说",就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教师与耶稣之为教师进行了比较,以此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批判了其生活时代基督教信仰知识体系化及世俗权威泛滥等倾向.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西方理念论和求"真"的科学的哲学传统的创始人,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眼中,苏格拉底始终是非思辨性的、非学院化的"生活哲学"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克尔凯郭尔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复活"着苏格拉底,因为他所书写的只是非学术性的"哲学片断".  相似文献   

13.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的代表篇目之一。在该篇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围绕灵魂不朽进行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4.
闫笑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9,25(3):30-33
从学界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该如何理解而产生的两个分歧出发,指出化解的起点在于对荷马式的思维特质的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指的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它是能动的、实践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批判苏格拉底是因为他混淆了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这三类不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总统的压力     
2011年1月1日零时.匈牙利总统施密特·帕尔在国家电视台作了短短的新年贺词讲话在离去前。他随手将讲稿塞进了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随后。一位名叫特米斯·拉吉的清洁工在清扫卫生时意外地发现它,拉吉激动地大喊“这是一份再好不过的新年纪念品了”。并且收进了口袋。  相似文献   

16.
低下头来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高,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吗?”  相似文献   

17.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他矮,胖胖的。他所在的中学,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  相似文献   

18.
英国剑桥大学道林学院的古斯里教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多卷本《希腊哲学史》。在第3卷下半卷对苏格拉底的论述中,涉及孔子的“正名”思想。古斯里认为:“最接近苏格拉底所寻求词义的目的的人根本不是希腊人,而是孔子。”古斯里说:据说有人问孔子,假使要他管理国家政事,他首先该做什么?孔子答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提出的哲人王观点与他在第一到六卷中的正义论证相矛盾,构成了一个分析性的悖论。按照分析进路的基本原则,苏格拉底必须满足三个逻辑要求才能应对格劳孔等人的挑战,但第七卷中他所做的解释并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根据分析进路为苏格拉底提出的辩护方案也面临各种困难。通过把全部对话视为一个辩证的上升过程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重视上升过程本身和特定概念的含义转变,作为一个分析性悖论的哲人王困境将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0.
从纽约回到青岛一年多的查理,一身Urban Style,拼命读书、努力工作、积极热情地参与曼哈顿区每一场派对。认识有趣好玩的人,会让他感觉生活激情。从纽约带回两个大行李箱他一直没有完全搬到衣橱。他流连大城市派对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