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开发浙西“唐诗之路”朱睦卿浙西新安、富春山水风光独绝,如诗如画,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上画廊,历来被人们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新安江是钱塘江的干流,发源于皖南黄山,经歙县进入浙西淳安、建德,在建德市东南汇入富春江,然后经桐庐、富阳抵达杭州,是一...  相似文献   

2.
最初知道何中州这个名字,是在一位朋友家,朋友家的书房里挂着一个小镜框,里面镶着一幅字:小草年年发。朋友是位小说家,对墙上的这副字大加赞赏,也为自己家里挂着这幅字很是得意,像何中州这样的老中医写的字才是好呢。朋友介绍说,老先生不是天天为书法而练字,而是给病人开药方,天天写处方,写得一手好字。朋友的胃不好,当年在内蒙建设兵团时伤了胃。朋友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何老先生,治疗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一浙江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由于各支清军的焚杀和劫掠,许多府县人口锐减,山林稀少,水利设施破坏,耕牛、农具奇缺,土地大片荒芜。尤其是杭嘉湖地区受害最为深重。据估计,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全省“孑遗黎民,十不得五。”其中浙西三府,户口“不及从前十之三四”,有些州县,且至“死亡十九”。作为“数郡农田屏障”的海塘大工严重毁坍,大小河道多半淤塞,各种水利设施亦多毁坏。即如过去“旱潦俱有所宣蓄”的杭嘉湖地区,各溇港的斗门、闸版“兵乱以后,全行毁废”,“支河汊港,无不淤浅。”在那些被兵较久的府县,“山木大半焚砍”,间或存留几棵多年老树,当地人民“几视为拱璧”。广大农村中“田器毁弃殆尽,耕牛百无一存”,整个浙西,牛只几至绝迹。这真是浙江农业发  相似文献   

4.
也谈邵力子与中共“一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旦大学校刊1982年第83期刊载了一篇《中共“一大”由上海转南湖召开可能采纳了邵力子建议》的署名文章,援引某老先生的话说:“邵力子生前曾亲口说过,他曾列席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以后发生情况,也是他当时提出建议,会议才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开。”经上海《报刊文摘》改用《邵力子曾列席中共“一大”》的定论式标题转摘介绍,此说遂被当成中共党史的“新发现”。其实,此说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为了证明某老先生的回忆是提供“信史”,“有很大的可靠性”,作者介绍说,  相似文献   

5.
一“民以食为天”,人不能不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千真万确的。陆文夫有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叫《美食家》。内中有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叫朱自冶。这位老先生以“吃”闻名,从上海吃到苏州,从旧中国吃到新中国,又从解放初吃到新时期,吃了大半个世纪,苏州的名菜佳肴都让他吃遍了,而今已经年逾古稀,不知近来身体状况如何。我想只要他还健在,恐怕还要这样一直吃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如果朱老先生仅仅为了饱腹而“一目三餐”地随便吃点,倒也算不得什么独特和稀奇。  相似文献   

6.
吴蓓 《浙江学刊》2006,5(4):88-95
中国艺术里,“诗画合一”,“诗词合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命题。本文以文人画、神韵诗作为参照,考察上下相沿的南宋阶段姜夔、张炎一派词及清代浙西词派,揭示词史上南宗之盛这样一个事实。在比照南宗艺术异曲同工的美质、地域传承及集大成的法度之中,明晰浙西词在清代的兴盛,乃是合着中国艺术发展向归之脉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诗、词、画相互牵引的评价体系,在体系中解释分体艺术功能间的互补、消解,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彦炜 《东西南北》2010,(11):74-74
“十年一觉扬州梦”。6点钟起来,王麟书老先生清两下嗓子,拎个画眉鸟笼子,穿东关城门,七弯八拐绕过幽幽古巷,沿杨柳依依的护城河边直走,逛入冶春园。  相似文献   

8.
浙江素称“人文荟萃,著述斐然”之邦。地方史志源远流长,种目繁多,在中国方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浙江方志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无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考索。浙江地方志始于何时?一般的看法是把《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当作浙江乃至全国的第一部方志。清人洪亮吉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近世多数学者亦宗尚洪说,认为此书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我们则持不同看法。《越绝书》并非方志,把它归入地方史之林更妥。理由有三:其一,《越绝书》现存十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2012,(8):40-41
2012年2月19日,素有京城“叫卖大王”美誉的臧鸿老先生在宽街中医院辞世,终年79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曹溶与浙西词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曹溶的词风豪迈.在遣词用句上流露出模仿辛弃疾的痕迹;在词学观上步武明人后尘,崇北宋、抑南宋,与浙西词派均有着明显的不同.曹溶虽然与浙西词人有着较密切的来往,但在浙西派成立过程中没有太大的贡献,并不隶属于浙西派,难当先河之誉."浙西先河"称谓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是朱彝尊的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11.
陈建坡  丁清晔 《社科纵横》2009,24(4):132-134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为结束“文化大革命”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历史契机。但中共十大却错失了结束这场运动和“左”倾错误的绝好时机。这与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十大的筹备组织、政治方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何某是某市一个局的局长,是我和吴老师两人中学时的同学,已经多年不见了。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吴老师去了何局长家里。走进局长家大门,耳目为之一新:各种名贵摆设,十分耀目。因老同学多年未见面,我们受到了热情招待。高级的烟、茶、点心就不用说了,何局长还非留我们晚餐,老同学确实热情,我们没法再推脱。局长特意请了一个管行政事务的科长来做菜,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中继站     
汪洋 《东西南北》2010,(12):55-55
“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而且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肮”和“脏”各自的词义原先没有不洁净这个义项。“肮”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  相似文献   

14.
编者随笔     
《社会》2001,(2)
小平同志不仅性格倔强 ,思想敏锐 ,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亦常有惊人之举。譬如 ,他那句有名的“不争论”。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面临关键时刻 ,一群理论“左派”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之类的“伪问题” ,并对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大加挞伐。其要害 ,是借此否定改革。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不争论” ,使得改革沿着“三个有利于”的正确方向深化下去。近来读到王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转述了张中行老先生说的一个故事 ,忽然对“不争论”的内涵更加深了一层领悟。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 ,某甲和某乙…  相似文献   

15.
现在提起小龙女,恐怕很多人会说“都快审美疲劳了”,从去年6月起,就不断传出各种版本的“小龙女”人选,一次次“提名”又“否决”.从来就没消停过。周迅的辞演让“小龙女”人选又成了热门话题,投资方再次回到原来的起点,演员也面临重新洗牌。“小龙女”选角像一出悬疑剧,也许到“小龙女”真正浮出水面的一天,大家可能反而会有些失落。金庸老先生说,“杨过的笑是可以误终身的”,这一路被杨过“误”过的“小龙女”实在是多,还不算网站评选的那些MM.不过美女多了也不是坏事,最起码还可以养眼是WE?  相似文献   

16.
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再认识──纪念马寅初先生逝世十二周年付尚洁马寅初老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十二年了,但他那求实的革命精神永存!他的“新人口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人口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党的勺\大”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7.
李贺的诗歌是经过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可以说历来都公认写得好,然而其晦涩难懂,也是历来所公认的。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说李贺诗“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明焦竑《李贺诗解序》也说李贺诗歌“摆落常诠,务为奇崛,非得博雅多通者为之注释,难以通晓”。虽然注家蜂起,竞为诠释,但仍未能完全通晓。例如关于《秦王饮酒》诗中“秦王”何所指,就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李贺《官街鼓》中的“孝武秦王听不得”,《白虎行》(或疑为赝作)中的“秦王虎视苍生群”,“秦王”,即《苦昼短》中的“嬴政”,也就是秦始皇。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是没有异议的。至于《秦王饮酒》(还有《长歌续短歌》)中的“秦王”是谁,尚无定论。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指秦始皇,一说指苻秦之苻生,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这三种坐实为某帝王的说法,都很难说得圆通。从李贺诗  相似文献   

18.
扬雄《解嘲》盛夸汉疆域之广大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汉设“西北一侯”以控制西域各国,“东南一尉”以控制南方诸越。但“东南一尉”究竟何指?设于何地?史籍记载颇有异同。《扬雄传》注引孟康释“东南一尉”为“会稽东部都尉”。查《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所辖:  相似文献   

19.
1 这是一个不久以前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情况: S老先生今年七十七岁了,是某单位的一位总工程师,学术上颇有成就,月薪六百多元,落实政策又补发了十多万元。几年前丧偶,生活寂寥,无人照顾。有一天,同楼的邻居、党员干部B和S老先生聊天说:“你该找个伴呀!找个年轻点的更好。”S老先生听了也颇为心动。后来,B的二女儿小C就与S老先生打得火热了。但是,好事多磨,风波陡起,有一次S老先生看见小C和另一个男青年荡马路,这一气非同小可,就去追,小C急忙奔逃,S老先生到底年纪大了,在追赶过程中,还跌了一跤,跌伤了,于是此事告吹。  相似文献   

20.
<正>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不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如果说荒诞就是所谓“不合情理”、“不合逻辑”,那么与其说荒诞是一种客观现象,毋宁说它是一种主体感觉,因为客观现象本身是无所谓“情理”、“逻辑”、“荒诞”的,所有这些都只能发生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