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是看它建有多少摩天大楼、产业园区和现代化设施,而要看它对待市民的态度。中国城市为什么不会拍宣传片?有人说,擅长平地起高楼的中国城市,在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时,总显得乏味无趣。自我表达太差的代价,是在本该讲好城市故事时,把城市宣传片硬生生变成了政绩汇报片。也有人说,"历史-产业-高新区"是中国城市宣传片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对外自我宣传时彼此  相似文献   

2.
顾飞 《东西南北》2008,(5):71-71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不是上海人,到上海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我发现上海这个门户城市,有太多地方,竟然不跟你讲中文!上海的飞速发展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因此上海是不缺外商投资的。没有人不承认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国际化是否意味着你打电话去五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东西南北》2011,(23):9-9
我觉得咱该在美囝投放一个新的宣传片,主角由春运火车里的人群、城市蚁族大学毕业生、南方流水线上的农民工、西部缺水地区的农民……构成。不然美国人恐怕真以为那些钱是到美国签大单的、在海边买豪宅的、在LV店前排队的中国人借给他们的。——CCTV主持人张泉灵 美闰的次贷危机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而中国的次贷问题则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政府。这是中闻特色。  相似文献   

4.
凡人路程我叫全照发,生于1929年2月17日,我到今年2月就70岁了。撑船人中真正上海本地人很少的,我生于上海,我父亲死得早,是在日本人二次大战时,他因小肠气开刀后着凉,在从上海逃难途中死了,我那时大约5、6岁,他是上海租界工部局(指负责市政工程的部门)中做的。我娘也很苦的,那时我阿弟、阿姐年纪还小,我娘去外面帮别人做,我奶奶在家照顾我们三个。但我家房子失火烧了,是我表兄弟的女人大日子(指大的节气、节日、中国传统祭祖的日子)烧元宝时失的火,那时设备不好,不像英国救火车马上来,全烧光了。我滚帮佣的人家认识蓝烟…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新任市长徐匡迪,在95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九次会议上,与上海代表谈论上海如河成为国际大都市时,侃起了“上海人”这个话题。徐市长说:“上海人往往看不起外地人;这点,我有切身体会。记得1963年,我刚到上海工作,那时我不会讲上海话,一次到百货商店买东西,听不清营业员极快的上海话,再问她,嗨,她便不理我了。”徐市长认为,其实上海人不要老是乡下人、外地人的,200多年前,上海其实是典型的乡下,松江、苏州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上海的发展其实离不开外地人的支持,纺织业就靠无锡人,金融业靠宁波人。什么时候外…  相似文献   

6.
奔波人生     
叫袁德海,是1928年2月24日出生的(农历),但由于我刚入船做海员时借了我朋友的登记本,登记为1924年出生,将错就错了。我也无所谓。今年实际是69岁,属蛇。我出生在上海,老家在浙江宁波的奉化,但从我父亲开始便到了上海。我父亲在上海做铜匠(做茶壶、蜡器、锅子等),也算是技术工D听我娘说,一二·八战争时,我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到我5‘6岁时,我奶奶带我到上海,住在虹口的公平路。芦沟桥事变后,全家逃到租界里的亲戚家中,那是在的英租界。住了不久,我父亲在五角场附近与朋友搭了3red小房子,开了爿铜匠店,为附近的丝厂做点…  相似文献   

7.
公共社会学     
麦可·布洛维 《社会》2007,27(1):192-192
非常高兴来到上海大学做演讲,谢谢你们的邀请,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我到中国已经11天了,感觉像已经过了一个世纪,这些天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在上海的这27个小时,是我一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体验,对我来说上海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我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六、七十年代的书,但是今天我所看到的中国与我在书中读到的完全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上海女孩     
三十大几岁时,作为“人才”被引进上海,至少在皮毛上是上海人了,但骨子里的上海化看来是需要些时日的,至于终生能否彻底完成“上海化”亦很难预知,因为这牵涉到对地域社会文化、心理和时尚习俗的深层认同。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门户大开,人员流动频繁,原不应过于关注上海人、外地人的区分,上海人何如,外地人何如,都不宜概而论之,这道理我自然十分明白。但上海女孩之“讲实惠”,即爱情婚姻方面的“功利理性”,“执着”的爱情婚姻价值追求,仍然使我感到费解而特异。走出岂止是不和谐的婚姻泥淖,我对“单身贵族”自由和落寞的双…  相似文献   

9.
我叫周永康,于1931年7月30日生于上海.属猴。去年刚好65岁过生日,还击利物浦的中国街吃了一顿。我生于上海南市区,但出生不久,碰上八·一三事仲,便极至现在的嘉善路。我的老家在宁波东乡后五港。我从未见过我爷爷,我父亲是撑东洋船的,但我知道他那时已生病了,但一直在做,那时中国人的福利差,不做便没工资,没吃的。大约在我9.岁多,父亲死了,这时东洋人的珍珠港事件已爆发,上海生活困难,我娘一人在上海卖杂货做小生意俄便被送回乡下的叔叔家。我是家中的老大,比妹妹大3、4岁,比弟弟大6、7岁,乡下祖母还在。那时我的叔叔刚…  相似文献   

10.
“日居海上地,日饮浦江水,敢问君从何处来,他里是故乡。”出现在我祖父题赠结我叔叔的照片背面的这几句话也许并不高明,可是在我现在想来,这些话也许正道出了上海早一代迁入者的心声。许久以来,有关怎样才算是上海人的说法,一直理论不休,可至今仍无定论。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一种人文观念上的范畴确定,并且主张,把使上海真正繁荣起来,首次名闻天下的那一辈人的精神共性,归结为“上海人”的精神特征,并以此判断,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上海人。使上海蜚声天下的那一辈人,绝大多数,不是在上海开埠以前就居住在上海的今之所谓“…  相似文献   

11.
我叫周翠珍,1965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我 的祖籍也是在那里。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家境一般;没什么积蓄,但也从来没饿过肚子。我在26岁的时候,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丈夫是同村人,一个很平凡的男人,但他老实又勤劳,不久,我便与他结婚了。婚后,我和丈夫与公婆住在一起,家庭生活和睦幸福。一年后便有了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和丈夫是97年来上海的。在这之前,大概是93年的时候,我们到上海来过,那时是来玩的,住了没几天就回去了。那时对上海的印象很深,觉得上海很大、很繁荣,尤其是南…  相似文献   

12.
摇摆的天平     
我叫胡信财,生于1924年6月8日(阴历).今年73岁了。老家在宁波东乡的观音庄。我父亲名叫胡阿华,是种田人,母亲的姓名我不知道,中国人不像外国人直呼名字的。我5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在家做家务。我家中有大哥、二哥,加上我姑妈的三个女儿(是我的表组)。我的大哥很早就去了上海学生意,在上海的纱厂做简管工。我小时长在宁波乡下,读过2年书,后来种田,一直到leq年去撑船。我二哥原来也是种田的,比我大5岁,18、19岁抗战之前便出去撑船了,他今年78岁了,现也在和物浦定居了。1983年我申请我上海的侄女来英国,后他也来了。我…  相似文献   

13.
我叫施德忠,1929年11月8日(阴历)生于上海的唐山路,今年六十八岁,届马。我的小名叫“妙发”,因为我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相信迷信的母亲去看相,看相的人对我的母亲说,她有3个小困(小孩,上海方言,编者注),但一个也保不住,那时我姐姐已死了,我母亲就去上海提篮桥“下海庙”求菩萨保佑,庙里的和尚便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德忠”是我父母起的学名。我的老家在宁波舟山,我的爷爷在小村庄中开了34爿店,卖布什么的,都是当时的航风船运到乡下去的。我们是撑船的一家,我的舅舅、外公等亲戚都是撑船的,父亲撑…  相似文献   

14.
于丽  于风亮 《青岛画报》2007,(12):60-61
11月16日,黄渤出现在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原因:央视《倾国倾城》栏目"青岛城市主题宣传片"邀请出演. 这是黄渤第二次因为《倾》栏目回青岛,上次只是客串,夏雨的主角,这次不一样,黄渤是大拿了,NO.1.  相似文献   

15.
我叫徐载祜,生于1921年10月1日(阴历),属狗,我生于上海,我的祖籍是宁波乡下东乡五相溪。我的父母都在上海,父亲是海员,撑太古公司的船,是内江船,走长江,我父亲在船上做管事,我眼是家庭妇女,做家务,我没有兄弟姐妹,是独养儿子,所以小时候生活还可以,马马虎虎。我小时候住在黄河路德兴里7号,那时是法科界,小时候我7岁上小学,又读了初中,18岁我离开大陆。读书读国文、数学等,但我不喜欢数学,成绩还可以。小时我父亲总是3个月或6个月回家一次,平时就是我与娘在家,父亲回家我与他很亲近,中国人的骨肉关系总如此。每天…  相似文献   

16.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明在此所说的"味"的内容;其次是我所认为的"上海味"和"北京味"的实质;第三,则是"上海味"和"北京味"在作家各自的表达中成功或不甚成功的原因。目的是想辟清一些以往的误会。第一个问题,只需三言两语便可解决,那便是,我所要说的"味",绝不仅仅是指将"太阳"说成"老阳儿";  相似文献   

17.
人物     
1"卡通市长"赵小明因一段卡通造型形象宣传片而走红网络的张家界"卡通市长"赵小明,如今已是名声大噪,俨然成了网络红人,而针对有关质疑,他表示,自己未领代言报酬。赵小明回应,决定用卡通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2):142-145
2016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委会第40届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花山申遗成功,其优美的宣传片英译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文的翻译方法进行鉴赏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同行     
第一印象与变化我脑海中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当属1985年时的上海。七月一天的黎明 ,我们抵达上海 ;我注意到许多人借助路灯在阅读。次日 ,看到行人道上堆积如山的西瓜皮 ,我感到惊奇。但我也注意到戴着白色面罩 (口罩 ,编者注 )、帽子、挥动枝条扫帚的工人们整天在清扫街道和公园 ,他们甚至搜集从树上落下的叶子。1991年我再次回来时 ,我注意到的最大的变化是私人轿车的数目 ,当然同今天我看到的相比那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有电冰箱 ,西瓜在家里冷藏。我还注意到中国人开始吃冷饮 ,一反他们古老的保健习惯。他们有了电视机 ,睡觉迟了…  相似文献   

20.
我叫王妙发,1916年3月23日(阳历)生于上海虹口区提兰桥样安里,今年周岁了,属蛇。但我来英国时少报了5岁,那是那些先来英国的中国人出的主意,以便以后退休可晚些,有活干,不想后来反而吃亏,这是后话。我的老家在宁波奉化溪口的石板坑,我母亲是宁波镇海人,所以我的口音有点宁波口音。我的父亲在年轻时便来到上海,在巡捕房里做“包打听”,英国人称侦探。我父母结婚后共生了5个孩子,现在只有我还活着,我有三个哥哥,其中老大、老二早年夭折,另一哥哥、一个妹妹也死得早。我母亲不工作,只在家带孩子。我4岁时进老式学堂读书,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