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否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家长担忧.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一些基础知识题,而不愿作文,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笔者认为要提高中高年级的习作水平,最终要从低年级的“写话”抓起。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一个“教者不愿教,学者不愿学”的两难阶段。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都头疼。厌写、怕写已经成为了众多学生的通病。作文教学如何走出这一消极的低谷,使学生乐于动手,易于表达呢?经多年实践,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觉得作文难指导,不愿教,学生都觉得作文太难写,不愿学。“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这句顺口溜从五十年代一直唱到现在。近十几年来,教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这种状况本应有所改变,但是事实却令人十分遗憾。这使笔者感到深深的困惑,同时,也为作文教学的前途充满忧虑。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关文章笔者看过不少.但都觉得很零碎,没有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4.
高考作文,在整个语文总分中占五分之二的比分,“可谓得作文者得天下”。但长期以来,最让语文教师头疼和无奈的还是作文教学。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作文都有一种畏难心理。教师觉得作文是茫无头绪,徒劳无功;学生觉得作文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这种畏难心理直接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无序化和无效性。下面,笔者就在作文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总是教师头疼,学生生畏惧,究其根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大大降低了习作要求。因此,作文教学要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变通,就为作文教学构筑了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难以解决可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表达能力。对于作文教学,不能仅重视训练的“量”,也要重视训练的“质”。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进行第一次批阅后,学生再对自己所学的作文修改与加工,则为“二次作文”。二次作文是学生在教师已对作文进行首次批改后而再对自己作文作出的修改与加工,是对写好一篇作文的再实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的订正程度。现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中学生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见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弊端。如作文教学由老师代替学生来审题,代替学生选择材料;由老师代替学生谋篇布局,甚至代学生编写写作提纲。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所以,在习作课中常常会出现老师图批改省事,越俎代庖,替学生做事;学生怕麻烦,不愿动脑筋,或者不愿写作,害怕写作,还有的写不出东西,作文水平低等严重状况。为了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我以“勤写”为突破口进行了改革试验,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勤写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对于文章,天天读它,知识增加;天天写它,笔下生花。  相似文献   

9.
打开林林总总的语文教学杂志,阅读各式各样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文章.充斥在眼前的大都是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评析。流露出对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忧虑和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探讨。这些文章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罗列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透。指导不可谓不深。诸如“经合并归纳”有14大弊病,“积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7点针对措施等等。切切之情,殷殷之望令人感佩,然而又有多少文章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来找原因的呢?恐怕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传统的“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而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又成为语文老师特有的沉重负担。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结果呢?学生只看看等级、分数,并不仔细研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师的批改成了无效劳力,徒劳而无功。对学生而言,也易养成做事不认真,敷衍塞责的习惯和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修改的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把修改作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改文谈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常为作文教学难见成效而困惑,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收效甚微。每次作文课上写出好文章的总是风毛麟角,多数学生一到作文课便大呼头痛,连连叫苦,处于“怕写”“不愿写”的心理状态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从以下5个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教师命题,学生按要求作文,教师批改、评讲,学生再作文,这就是一成不变的作文教学循环过程。教师花费的心血可谓多矣,可效果怎样?学生还是写不好。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寻求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聊天式作文: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教师和学生苦恼的问题.教师苦于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可循的程序,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源头活水,提起作文就头疼。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不是“享受”,而是受罪,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一种“耗时多,效益低”的难堪局面。如何适应作文课改,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转变教师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这是摆在广大教研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现在,小班化的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应结合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快乐作文的实践因素,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作文教学呈“封闭式”,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呆板地死命题目,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作文教学远离小学生的生活之源,导致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成人化,结构成模式化,而作文的主体——人物、事件则极尽虚构化,这种传统的封闭作文模式导致了小学生越来越厌倦作文,越来越不愿上作文课。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相似文献   

16.
徐燕华 《中南论坛》2007,2(2):38-41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面对这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和日益增长的会计知识,大学会计教育手段上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这里主要针对会计实务教学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点滴讨论,指出专业会计教师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和成功素质。对此,就我国高校中如何运用会计“互动式”教学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提起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很多教师都会眉头紧皱。的确,稍稍一读学生的习作,谁都难免会有此感受:写活动,必有野炊;写事情,必有让座位、扶盲人;写人物,眼睛、鼻子、声音,男女老少都是一个模样。过去的一篇《小木船》,曾“克隆”出多少的“文具盒”“纸飞机”“四驱车”……“作文难”不仅“难”住了学生,更“难”倒了辅导的教师们。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心就烦”,这是学生的心里话。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甚至形成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尴尬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作文,学生常常说“无啥可写”。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组织材料,构思谋篇,使“无啥可写”转变为“有啥可写”,是作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无啥可写”,表现在作文上,一般是内容空洞,材料贫乏,叙述、描写和说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同学们就感到头痛,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作文生活导向。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生活阅历太浅,生活积淀太少,素材不丰富,从而导致学生害怕作文,不敢作文,不善于作文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