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方政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7-22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明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3.
4.
安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23-126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杜书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2)
李渔强调创作传奇要严守音律之"法",即带着镣铐跳舞.艺术家正是在这一"残忍之美"的创造之"苦"中,享受到生命的欢乐与美.这应是李渔戏曲艺术辩证法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闲情偶寄》的传播渠道首先是刊刻印行销售,包括翻刻与伪刻;其次是朋友之间的分送赠阅、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李渔戏曲理论在社会上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后人的戏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从朋友或者一般读者,同时代人或者后人的序跋和戏曲理论著作当中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李晋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67-71
李渔作为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在剧本创作、场上表演、导演理论和演员培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他从生源选择、师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戏曲演员的培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优待戏师、重视文化、解明曲情、规范宾白、重视经典等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戏曲演员培养最全面的论述,彰显... 相似文献
8.
李洵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39-42
李渔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创作家,他以文人兼商人的身份,把戏曲的娱乐性与教化作用相结合,其戏曲理论从结构、词采、音律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戏曲的商业性质。李渔的戏曲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和实践经验,具有独创性,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9.
李简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梁启超的戏曲创作。认为梁启超为了启蒙、新民的目的,以提倡积极破坏、提倡爱国热诚、提倡尚武精神为戏曲的主要内容;在艺术形式方面,如开场形式的变革、角色配置、曲词宾白的搭配、对审讯方式的充分利用以及装扮表演的时代化等也多所创新;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直接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谭坤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4):6-10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汤显祖在创作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热情,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临川四梦”就是其寓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朱秋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28-33
李渔家班在清初享有盛名,它对李渔戏曲创作、戏曲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其成员组成、存在时间、戏曲活动等基本情况仍模糊不清。本文对李渔留存的诗、文、词、小说、戏曲及李渔友人诗文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年表形式对李渔家班作若干的考述。 相似文献
12.
李杰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50-53
南唐后主李煜从地上皇一下子沦为阶下囚,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从仕宦贵妇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身世的巨大浮沉使他们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愤懑、对所处悲剧性时代的无奈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感悟,都真实地通过其词作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型美感,产生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周国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4-97
在昆曲发展史上,明末清初的李玉和李渔是两个颇具盛名的戏曲家。李玉最初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四剧在剧坛崭露头角;而李渔,则以其颇具体系的戏曲理论和成功的戏曲实践完善了既往的戏曲理论并为此后的昆曲中兴作了理论指引。本文以李渔戏曲理论来发掘李玉"一人永占"的艺术特色,互为印证二者为昆曲艺术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渔剧论的观众立场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德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3-27
本文以为李渔戏剧理论的中心是观众 ,围绕观众来探讨剧本的创作、演出、戏剧的功能及其发展等是李渔剧论的最大特色。文章指出 :李渔从观众立场出发提出了“机趣”的戏剧功能观 ,并揭示了观众对戏剧艺术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爱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1):110-114
商业银行为了不断提高迎接挑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中国银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手段,也是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可以从商业银行制度、组织结构、业务品种等三方面入手,分析金融创新的内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玺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李渔认为小说与诗文不同,诗文是做给读书人看的,所以贵典雅,小说是做给读书人是不读书人同看的,所以贵浅显。由此出发,李渔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出为大众的艺术特色,往往具有情节奇特、结构单纯、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情趣等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民间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家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6):44-52
曹禺创造的戏剧故事是一种既带有传奇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故事。它以畸形性爱为主导,诱惑受众的审美注意;以逃出监牢为核心,引导受众的审美层层推进;以贫富对立和长幼人生循环为基点,激起受众的怜悯与共鸣;以悖谬性为内在特征,形成复调性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既简明又丰富,既浅易又富于深味的故事模式,突出了审美接受的层次性,产生切合不同审美主体的可能性,把握了不同受众的情感闸门,广泛地撞击了受众的心灵,形成一种审美内驱力。因为抓住了受众的情绪与心理,牵引着受众的思想,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场势与张力。正是这样,曹禺的戏剧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梁春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1-94
作为通俗文艺大师,李渔的传奇和小说在人物构成、情节处理、思想表达诸方面都显示了对实际生活的贴近:展示罗列普通市民的情感,指导普罗大众的生活,通俗流畅,娱乐性极强。在当时及后世的观众以及读者群中都获得了极好的影响。但这种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旨归,不仅自娱、更为娱他的创作实践却遭到了历代的恶评和诋毁。李渔的这种遭遇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取向上雅俗之争的又一个表现,同时恰可以为传奇和传统小说的衰落作一注解。 相似文献
19.
林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5):116-120
曹植与李煜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前后长达700余年),但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共同之处很多,尤其是后期生活所投射出来的创作才情,铸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正是曹植与李煜后期的文学创作的共同特性,提供了诗史、词史在演进过程中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