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柔然族与其他所有蒙古住民一样,是狩猎畜牧的民族。这一点可通过下述史料记载得到考证。“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啖雪,自然肥健。”(《宋书·索虏传》芮芮条)“芮芮逐水草……马畜丁肥。”(《南齐书·芮芮虏传》)可汗“阿那玻起而言曰:‘臣之先,逐草放牧,遂居漠北。’”(《魏书·蠕蠕传》)《魏书·蠕蠕传》在记载当时依存于阴山北麓的纥突邻部族的柔然部族的情形时说:“岁贡马畜貂(犭内)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这段记载不外乎说明,他们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游移于漠北与漠南之间,进行狩猎以及畜牧活动。此外,北魏尚书崔浩就柔然游牧的情形向北魏世祖这样说道:“漠北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边的国家外交关系中,从公元五世纪初至六世纪五十年代,北方草原的柔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方。其重要地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从五世纪初开始,受到北魏崛起的推动,柔然部族迅速发育国家并壮大,由拓跋部族的附属而成为北魏自始至终的对手。第二,柔然曾长期控制广大西域地区,制约着当地城邦和国家。  相似文献   

3.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柔然国与匈奴、鲜卑、乌桓等国相同,是一个“部族联合国家”,它以柔然族为中心,附之以许多服属于它的同种族和异种族的部族。这可通过下述各史实得到证实:柔然可汗社(山仑)最初吞并了高车各部族,从而使柔然得以强大;邻近小国均因苦于柔然的寇扰而依附于柔然;柔然在吞并高车各部族时,高车部族人叱洛侯背叛高车渠帅,为社(山仑)作向导,功绩卓著,被封为大人(部帅);魏将长孙翰袭击柔然可汗大檀,杀柔然大人数百名;吐贺真可汗  相似文献   

5.
漠北回纥政权始建于647年,是继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之后的又一个较强大的游牧汗国。嗣于840年为黠戛斯所攻灭,漠北回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的回纥而言的。在此期间763年,在粟特人的影响下,摩尼教取代萨满教被奉为回纥汗国的国教,于是,粟特人也以此将其影响全面地渗透进了回纥之中,他们双方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信仰摩尼教的角度对粟特人与回纥的关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魏晋的鲜卑政策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册封既是曹魏政权对这些鲜卑政权采取的政策,也是双方建立藩属关系的重要标志;设置机构进行管理是曹魏政权维持和这些鲜卑政权藩属关系的重要保证;保持鲜卑各部的"独立"是曹魏政权为控御鲜卑而采取的重要手段;"通市"是维持双方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政策;征讨是曹魏政权为抑制鲜卑寇扰边疆不得已而采取的政策.以羁縻为特点的政策尽管有助于北疆的安定,但为鲜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环境,从而为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集团称霸北疆创造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王雄刺杀轲比能事件.刺杀与遏制鲜卑统一的努力只能行一时之效,难以从根本上阻止鲜卑发展和实现北疆统一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21,12(8):79-84, 128
中国民族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各民族来看,它既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已经在历史上消亡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契丹等;同时,也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延续到现在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55个少数民族。从民族关系来看,它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如藏族与蒙古族的关系、满族与蒙古族的关系、维吾尔族与回族的关系等等。在这众多内容中,各民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其基本的内容。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涉及到以上相关部分的很多内容,要将民族政策弄清楚,首先就要去研究相关内容。民族政策本身又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政策的执行、民族政策的评估和民族政策的调整与终结等。民族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民族政策的决策者与决策对象、民族政策的决策信息、民族政策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和民族政策的决策结果等四个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民族政策理论,从这四个方面对历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制定进行介绍,进而从一个侧面说明各民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北魏前期官员薪酬分配的基本模式是在拓跋时期确立的。在建国过程中 ,拓跋对于官、禄制度有过深刻思考 ,这对北魏前期官员分配模式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简言之 ,由于统治意志的干预 ,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中原俸禄制 ,而是实行分别适应于不同群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内容是 :廪给等保障官吏的基本生存 ;在此基础之上是班赐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战后班赐 ,以功次为标准 ,在功勋群体内部进行 ;最后则是对个体的赏赐  相似文献   

9.
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10.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军侵占西藏后,清朝发动"驱准保藏"。期间,清军密切关注和了解准噶尔与拉达克的关系;拉达克王尼玛南杰协同康济鼐在阿里防守和抗击准噶尔军,配合清军。西藏平定后,清军统帅延信向拉达克颁发文书,劝说其遣使通好。这成为双方直接交往之始。拉达克则协助康济鼐派人到叶尔羌为清朝打探准噶尔情报,开始成为清朝获取准噶尔情报的媒介。雍正帝继位后立即向尼玛南杰颁发赏赐,尼玛南杰遂于雍正元、二年间遣使进京上表朝贡。这样,双方最初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1.
按照萨满文学分类,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莫日根都是多妻的,在他们的征战行动中,要完成许多次求婚难题,因此,莫日根的婚姻充满了征战全过程,多个婚姻的成功证明莫日根最终成为能领多方妻子氏族或妻子地方神灵的大萨满,于是他在更多的处所和更多的方面都可获得全面的神助。支配更多的大巫师、大神灵。婚姻带给莫日根的是成功和成神。本文从被求婚女子的身份,求婚障碍与解除障碍的方式,婚姻寓意三方面论述了婚姻双方在神界和人间为了氏族利益而完成的婚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因为分裂、交战和逐鹿的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的人员流动事件极多,各政权十分重视利用归附力量。北魏从一个边陲代国发展成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泱泱大国,是利用归附力量的典范。北魏成功地融合了北方各政权和部族的力量,以及南朝的归附力量,是殊途同归的归附力量壮大了北魏国家的规模,促进了北魏的全面发展。纵览北魏历史,各个阶层的归附者络绎不绝,政府有一系列政策接待、安置他们。  相似文献   

13.
《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跋鲜卑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其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以至道德习俗等等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秦汉社会的新内容,婚姻关系也是如此。然而,以往学术界在研究拓跋鲜卑历史时却对婚姻关系不予注目,无人问津。本文拟就北魏公主的婚姻关系作些探讨,以从一个方面来展现北魏社会婚姻状况的多采风貌。  相似文献   

14.
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从3世纪末的慕容广鬼和烽上王时开始,到5世纪初的慕容熙和广开土王时结束。双方互有攻伐侵扰,又有和平相处。4世纪40年代开始,高句丽一度成为前燕属国。古代辽东地区是双方争夺焦点,慕容鲜卑多居于优势,后燕时失去主动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胡箫白 《民族研究》2022,(5):90-106+137-138
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系统改革,是理解地方社会权力格局和地缘意义的关键视角。十五世纪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体制在文武关系、官员职级、官员职务、防务分配四个方面发生变化,地方“番”汉势力失衡,军士生计维艰,边区军防渐趋废弛。十六世纪前期,因为南下蒙古势力威胁蜀边,区域的地缘功能为之一变。明廷因之重整川西北防务,并于嘉、万年间发起系统性军事改革,通过加派高阶官员、整饬军防设施、提升军队战力等方式应对“番蒙合流”带来的军事威胁。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防御体系演变,在地方社会发展脉络中具有分水岭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市蜃楼”还是“F—16”?在比利时,也象欧洲其他正在谋求发展防空现代化的国家一样,从1974年开始的这场争论,不只包含着纯技术上的和纯财政上的考虑,而且还包含有对防务和外交政策的大方向,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未来、欧洲的未来以至本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以及对失业问题的考虑。1975年4月6日,比利时议院防务委员会主席、一位来自布鲁塞尔讲法语的社会党的代表鼓吹海市蜃楼式飞机,他说:“以我们欧洲的能力来说,我们  相似文献   

17.
突厥(Turk),严格地讲,指的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其势力范围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西南隔阿姆河与波斯相望。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后相继并于唐王朝。唐末,东、西突厥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亚洲北部草原上不同民族的游牧人说着同突厥部众大体相同的语言,于是在南方的、操着与之完全不同语言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始把他们统统说成“突厥人”(Turks),把这些“突厥人”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Tur…  相似文献   

18.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于六世纪中叶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又一个十分强大的游牧民族,从公元552年攻破柔然,阿史那土门正式称汗建国,一直到公元745年白眉可汗被回纥军队击杀而败亡,在前后历时近二百年的岁月里,它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突厥兴衰发展的历史也就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瞩目。尽管各国学者对突厥历史的研究作出了许多成绩,但由于其本身内容的复杂性,至今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多年来关于对突厥的族属、发祥地以及社会分期等问题的争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谨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七世纪初叶,正当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相对寂静、滞息而缺乏活力时,亚洲东部、北部,一直到西藏、新疆及其阿拉伯半岛地区却显得异常活跃,唐、回纥(鹘)、吐蕃、阿拉伯的相继崛起,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启动了此一广阔区域内务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回纥与吐蕃间的早期民族关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延续时间很长,以84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回鹘、吐蕃两大政权皆处于相对兴盛时期,基于对西域、河西两大沃野肥地的垂涎,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觊觎,双方间围绕着北庭、西州、凉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期,回鹘、吐蕃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双方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争战,所以,双方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迹象。 关于840年以后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及。本文将探讨的是回鹘与吐蕃间在840年以前以相互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拟分为争夺北庭、争夺西州、争夺凉州三大部分论述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交3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欧均已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政治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的立场,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尽管中欧双方还存在很多分歧和问题,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21世纪,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