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是亚洲以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地区。1980年,美国约有华人812,178人(《移民与归化署统计年鉴》,华盛顿1981年),到1990年,增加到1,645,500人。(《华南早报》1991年11月21日报导)华人是今天美国各亚裔集团中最大的一支。 美国的华人史研究始于19世纪晚期。起初,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几乎都是站在种族主义立场上研究华人问题,肆无忌惮地诬蔑和诋毁华人,明目张胆地为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进行辩护。只是到了20世纪,由于受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才有学者开始有限度地摈弃种族偏见,力图客观评价华人对美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特别到了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学者的种族观念较前有了明显变化,研究华人的  相似文献   

2.
雨辰  吴健 《华人时刊》2009,(3):54-54
勤俭节约不惧危机华人储蓄率高于他族金融危机促使美国人开始重视储蓄,一些经济学家预计美国人平均储蓄率将从目前的不足1%上升为5%到10%,而一贯善于存储的华人的储蓄率更将上升到22%。不过,华人小区银行业者则表示,因为目前政府对银行利率和经营方面的人为操作,使小区银行不一定能够在华人存储率的上升中分到一杯羹。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令很多经济建立在借贷模式上的西方国家艳羡。一些西方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3.
略论广南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合于当地.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已经划上句号。对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仍在持续,但海外华侨华人并未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2020年很艰难,但侨胞很励志。疫情在海外暴发,华侨华人随时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疫措施。大量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显示,从欧洲到美国,华人群体感染率低,因病死亡率低。在华人占25%的意大利普拉托,华人感染率一度是平均水平的一半。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7.
正新加坡华人对新加坡立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在1330年前后,已于新加坡岛上居住,同时华人在新加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总体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华人的活动、居住、生活的场所和形式,在受到新加坡地理、气候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华人迁徙前居住地传统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加坡的政治经济生态,但目前为止,未见系统总结新加坡华人建筑的文章,特撰此文,初步探讨新加坡华人与新加坡建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10月20日上午,《华人时刊》首家外宣调研基地授牌仪式在苏州市相城区举行。相城区苏州世华家具有限公司成为华人时刊杂志社省内第一个授牌试点单位。这是苏州市相城区统战部、侨办、侨联为了整合对外宣传资源,利用《华人时刊》在全球华人圈资源和优势,加强向海外宣传的积极尝试,也是《华人时刊》借助地方优势与特色,拓展外宣、侨宣工作的新的举措,是一种双方合作共赢的探索、实践模式。《华人时刊》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面向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的侨刊和外宣刊物,拥有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中国驻外使领馆、著名侨领、华人媒体联系广泛的资源和信息优势。既把国内情况介绍到海外,也把海外情况介绍到国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交流的桥梁与窗口。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这其中华人资本日益成为一股不小的力量,目前华人资本在投资大潮中已瞄向全球市场。 华侨与华人散居全球各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就多达5500万人,持有流动资产约2兆美元,形成深受世人注目的华人经济。华人企业从60年代开始到海外投资,90年代起华人资金急速扩大,华人虽然在全球进行投资,但资金主要流向还是亚洲地区,其特色是贤金多为民间资金,直接投资比率高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早期从中国大陆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从效忠中国到效忠马来西亚,经过了一段感情挣扎。许多作家在建国初期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认同,积极呼吁参与国家建设。他们抱着理想,希望从移民变成公民,可以长期在这片国土上生活。可是,从1957年独立到21世纪的今天,华人感受到族群日渐被边缘化,他们对国家不公平的政策感到失望,部分作家甚至选择到别的国度发展,显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建国过程中的坎坷际遇。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4.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08,(5):39-39
全球华侨华人与奥运圣火同行祥云守护者金晶,就在这个美丽的称呼被全世界人民知晓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有一千双、一万双手在守护着人类最美丽的火种。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华侨华人都拿出最大的热情:阿根廷1万多华侨华人携妻儿老小守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问题 ,既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现实问题 ,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导致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不能与原住民真正融合、同化的因素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可能随着同化而很快消失 ,华人在融合于当地文化的同时 ,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放弃原有传统文化。求同存异 ,共促发展是印尼华人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华工来到美国.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华工们组成会馆,修建寺庙,将佛教传播到美国.《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的施行最终关上了华人移民美国的大门,同时也使华人佛教在美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9,(1):21-28
由于越南的地缘特征,相较临近的其他各国侨民,华人移居越南要相对早些。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华人遍布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移居到越南北部的华人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官吏和士兵,而商人(除了宪街、升龙的华人)较少,因此越南北部的华人群体通常规模小而且分布零星,没有形成像中部和南部那样大的规模。自17世纪以来,一些商人和官吏在"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逃亡至越南岘港居住,在阮主的支持下去开发南部。华人群体在越南南部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不仅对居住地区变成繁荣的商业都市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越南今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7—19世纪,越南南部华人居住的一些都市,如农耐大街(古老街)、美萩大街、河仙港市、堤岸等都是区域内和国际上重要的商业和货物中转中心,这里面就有华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我有幸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这所学校因为其工程学而闻名,也因为著名导演李安曾在此就读而成为喜欢电影戏剧的人们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这里的华人教授不是很多,人文学科的华人教授几乎都聚焦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这不禁让我想起移民美国的华人学者常说的一句话,华人在这里本就是边缘人,文科类的更是边缘,文科类的再去研究美国历史,那就更难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中日文字之交,源远流长。20世纪下半叶,华人写作开始在日本逐渐形成气候,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家。60年代到90年代间,陆续从台湾和大陆旅日或留居日本的华人作家创作了不少作品,"想象扶桑"与"记忆华夏"双管齐下,为华人文学提供了异于产自西方文化语境的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20.
程凤山 《社区》2005,(16):36-37
常言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是个古稀之人,儿孙移居加拿大,我就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探亲,很快就与移居这里的老年华人融和在一起。他们向我介绍了卡尔加里市华人耆英会的种种好处,并带我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