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意寒星荃不察”是鲁迅诗《自题小像》的第三句。对这句诗应如何理解,长朝以来也有争论。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许寿裳说); 二、“说母亲对他的不理解,无法申诉(‘荃不察’是楚辞成语,‘荃’原指君,现借指母亲;荃既不察,自己只好寄意于寒空的星斗了)”(锡金说); 三、“将自己的心意交托给寒星去作说服、宣告的工作”,“托了寒星表达了我的忠诚,可借我的同胞仍在昏睡来醒”,“鲁迅要把爱祖国的热诚托寒星转达,可是祖国人民还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先生一九○二年留学东京时题赠许寿裳先生的七言绝句——《自题小像》,是一首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的诗篇。这首诗自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发表以来,诠释多有歧异。本文仅就“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荃刀字,谈点儿粗浅看法。关于“荃”的注释,一般有两种:一说代指清王朝政府,一说借喻祖国同胞。而以前一说为多。  相似文献   

3.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这首《自题小像》诗写作年代的探讨,近年来研究者们陆续发表了不少见解。《自题小像》究竟写于何年?众说纷纭,各持己论。我认为,大家都忽略了鲁迅重题此诗时所写的两条跋语。在跋语中,鲁迅实在是自己道明了此诗所作的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正> 自汉代王逸,宋代洪兴祖、朱熹、清代戴震一直到现代各家的注释,都认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荃”是用来比喻“楚怀王”的。”王逸《章句》云:“荃,香草也,以喻君也。”如果这样理解,“荃”这个词在《离骚》中的分量跟其他一些草木词相比就不大一样了。对“荃”究竟如何理解,这关系到对《离骚》全文意恉的理解,也关系到对屈原思想和品质的认识。因此,对古注很有辨正的必要。这样理解令我怀疑的有七点: 第一、王逸《章句》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取譬。故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是《离骚》中“引类取譬”的通例,为什么“荃”单单例外而用来“喻君”呢?按照通例,“荃”应该是“喻臣”。  相似文献   

5.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一诗中的“灵台”,所见到的解释中,无一不是作“心”解的。其主要依据是:《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晋朝郭象注“灵台者,心也。”又: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有“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据此大家都一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谢鸣福同志对鲁迅《湘灵歌》主题思想的解释,不同意目前流行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据、解释都有说服力。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中对某些诗句的解说,还有些牵强,凭空添了一些联想附会的东西,却根据不足。总的说来,诗的前四句反映了反动派对革命势力“军事围剿”下的血染湘水,后四句反映的则是“文化围剿”下的“芳荃零落”。这也是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有力批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发的三大誓愿中有一句“(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注释此句时说:“汉东海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缢而死。其小姑告官,诬嫂以杀人之罪;问官不察,竟判处死。  相似文献   

9.
为了学习鲁迅批孔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中文系工农兵学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结合“鲁迅作品选”课程,在老师帮助下进行编选注解鲁迅作品的工作。师生们根据批林批孔运动的需要,先后编选了《鲁迅批孔反尊孔言论摘录》,撰写了《鲁迅批孔文选讲解》、《鲁迅批孔反尊孔故事》、《鲁迅正确评价法家文辑》等专题材料。其中《鲁迅批孔反尊孔言论摘录》(七二级工农兵学员)和《鲁迅批孔文选讲解》(七三级工农兵学员)两书,已交有关出版社,准备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一、复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王逸注:“回,旋也;路,道也。言乃旋我之车以它故道,及已迷误欲去之路,尚未甚远也。”(《楚辞章句》)朱熹曰:“言既至于此矣,乃始追悔前日相视道路未能明审,而轻犯世患,遂引颈跂立,而将旋转吾车,以复于昔来之路,庶几犹得及此惑误未远之时,觉悟而还归也。”(《楚辞集注》)朱冀曰:“复路者,言当复于从容详审之路耳。”(《离骚辩》)鲁笔曰:“复路,仍复乎前直道而行之路。”(《楚辞达》)蒋骥曰:“复,亦反。”(《山带阁注楚辞》)于惺介曰:“回车复路,复返本国也。”(《文选集林》)又郭沫若译此句为:“把我的车掉过来走向归路。”(《屈原赋今译》)王力则以“复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日记》:“晚访季市。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永持德一设宴招待日本留学生竹田复,邀蔡元培、鲁迅、许寿裳等同席。席间鲁迅为永持德一书《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2.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文《琐忆》曾经写到文章作者(唐 )第一次与鲁迅见面的情景。唐 当时是署名作文以抨击时弊,因而累及鲁迅,所以见面时内心疑虑重重,惴惴不安,非常矛盾。互通姓名之后,鲁迅一句“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更添作者的窘态。此时,鲁迅却话题一转,故意重问姓氏,然后不无幽默地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一解作者窘状。 鲁迅所言姓过“唐”,这是指其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之新诗《梦》的首用笔名“唐俟”,同时发表的还有新诗《爱之神》和《桃花》,杂文《我之节烈观》。 鲁迅用“唐俟”为笔名,其…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橐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年《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橐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噗《赠相士丁日宣》,第七旬闭一字,仅六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方…  相似文献   

15.
拙作《关于“共产党是火车头……”一段话的由来》,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后,陆读收到一些读者与友人来函,除赞同笔者关于《鲁迅传》为增田涉所作、“共产党是火车头”等语非鲁迅所讲的论证外,还询及这句名言究竟是谁说的,过去书刊上的这段译文尚存在哪些错误。现且公开作一简复。第一,拙作曾指出,“共产党是火车头,国民党是列车;由于共产党带着国民党,革命才会成功。”“共产党是革命的恩人”等句,是鲁迅引述国民党右派在公开叛变革  相似文献   

16.
“每诵梅花句,一心思故人”,不知道为什么,读《天下文章》,笔者不时地联想起鲁迅。小说第二节,妻子唐莹埋怨丈夫沈九如不会切肉曰“厚的和《鲁迅全集》差不多,薄的又像某某某的一首小诗”,接生大夫一般不会出此妙语的,这分明是作者越俎代庖。李贯通的母校山东聊城师院乃鲁迅研究重镇,是故作品“出鲁迅气儿”也是天经地义。因此,笔者也忽发奇想:这“读后感”姑且都从鲁迅说开云——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的六处“民”字不能一概而论。综合文学史上各家之说,结合全诗意脉,并考之屈原的生平与思想,可知:六处“民”字均可作“人”通释,但所指不尽相同。在“哀民生之多艰”句中偏指屈原自己;在“终不察夫民心”句中兼指朝臣中的善恶两方;在“民生各有所乐兮”和“民好恶其不同兮”二句中均泛指人们、一般人;在“览民德焉错辅”和“相观民之计极”二句中都特指国君。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早年在南京求学期间的诗作,共六题十三首,即1900年的《别诸弟三首》、《莲蓬人》,1901年的《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对于这些诗篇的注析,分歧颇多。笔者认为,把握鲁迅当时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理解这些诗篇的关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求学于南京,就是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又说,“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 S 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许寿裳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最爱诵《离骚》中的四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分,登阆风而(纟枼)马。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许先生认为,“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亡友鲁迅印象记》第7页)换句话说,“寻别一类人们去”便是青年鲁迅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诗言志”。  相似文献   

19.
鲁迅指出:足以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的《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在其列述的取法《聊斋》的一长串书目中,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即属其中之一。(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2篇) 《萤窗异草》是一部出自满族作家之手的佳作。其笔墨的神韵、造象奇妙的情节,读来意趣盎然,引人入胜。这正如山阴悟痴生在《<萤窗异草三>编序》里所说:“使披阅者,必卒读其书,尽帙而后快,是非穷目力于数日之间,亦几几爱不忍释矣。”  相似文献   

20.
爱国     
e缘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因为中华儿女拥有至诚的爱国豪情。爱国是屈大夫披发行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毅然选择汨罗江滚滚江波的悲壮之举;爱国是荆轲心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坚定信念,血洒秦国宫殿的英雄气概;爱国是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著情怀;爱国也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临危不惧的豪迈;爱国是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慷慨激昂;爱国还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爱国更是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