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曾深刻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格“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马克思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列宁的这一论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原则的精髓。综览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造,切入马克思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批判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这就是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马克思批判以往的哲学、申明自己观点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至今仍然是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南。对改变世界这一复杂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改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者同盟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历来众说纷纭。我国教育部政治理论司1979年颁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认为,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1852年,马克思称同盟为“共产主义宣传协会”和“秘密的宣传协会”,并指出:同盟进行宣传活动的目的是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盟又“是一个秘密地进行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团体”。1860年,马克思又指出,同盟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同志去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一文提出如下见解:马克思《巴黎手搞》中的“哲学逻辑仍然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这一理论逻辑中包含着尚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消除唯心主义,发扬辩证法能动性;消除自然唯物主义机械性,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科学。”而这三大难题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得到了统一的解决,从而实现了其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换”。我认为一兵同志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手稿》已经实现了马克思新…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宗教,首先要弄清楚宗教的本质。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作出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论断。列宁对这一论断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秘密是如何发生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如何突破的呢?马尔库塞在《手稿》发表后不久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的评论。在其中,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发挥这一概念(指感性)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竭力解决德国古典……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有不少研究民族学的专家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把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分别归于“早熟的儿童”、“粗野的儿童”、“正常的儿童”三种类型之中,  相似文献   

12.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 ,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 ,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 ,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设想”的认同。毋宁说他由此推理而否定了这一“设想”。社会主义的未来制度只能从它的历史规定中逻辑地推出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此 ,马克思早就有类似论述 ,这才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真正“设想”。  相似文献   

13.
去年《江汉论坛》第五期,发表了薛德震同志一篇题为《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的文章,今年第七期上,童星同志以《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为题,撰文同薛德震同志进行商榷。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集中争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发展中的马克思的异化范畴,而其全部纠葛似又可以归结到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薛德震同志力主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范畴,已经是一个有别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是一脉相承的;童星同志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范畴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或有“质的差异”,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坚持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既在道德问题上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又在“历史的意义”问题上作出了荒谬的论断。事实和价值诚然有着区别,但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而波普尔拘泥于形式逻辑,不能辩证地看待二者,从而作出了错误的论断,这种错误的论断最终会在批判中崩溃。  相似文献   

15.
<正>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是马克思在《1843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来的一个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思想?理论界有一种近乎定论的看法,即把它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等同起来.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原理同‘生产关系决定国家’的原理大致相同,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所达到的结果,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是相同的”(《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第23—24页)。国内绝大多数马哲史教材、论著也基本持这种看法.然而,具体研究《手稿》,我觉得“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不仅在涵义上不同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二者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都各不相同.抹煞这种不同,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既模糊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又妨碍人们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逻辑的具体把握.因此,对这一命题重新作具体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伦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1859—1858年)中的《货币章》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则是最后形成阶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批判》)完成于1858年下半年,出版于1859年6月。该书是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问世前出版的一本主要的经济学著作。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批判》一书时说,这是马克思“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有系统地闸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相似文献   

17.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844年),处于世界观根本转变时期的马克思,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上,并力图以人类的解放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几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思想演变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里程碑地位,它既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又是马克思思想演变关键期的一个重要拐点。《手稿》的写作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触角伸向了经济学领域,这一转向是由马克思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他所发现并揭示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宗教批判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解构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修辞的政治经济学等因素促成和要求的。从“实践”出发、以人的“自由”为归宿,构成《手稿》的基本旨趣。《手稿》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主要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初创、“劳动异化”及其历史地扬弃的实践性的阐释、共产主义及其实践唯物主义性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直到现在,我国的一些哲学工作者,还从这句话得出,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一般的人”,没有人类共性,只有人的阶级性的结论。但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如果我们简要地考察一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的费尔巴哈及其以前的人性论,再从这段话及整个“提纲”的基本精神出发,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