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构"与"能动性"是人类学理论中一直探讨的焦点之一,体现了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的探索。以杜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及曼切斯特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文化与人格学派、象征人类学等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强调结构,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制约的结构决定论观点;相反,利奇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及巴特等人以分析个体为出发点的能动性理论,则强调个人及其能动性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当然,"结构"与"能动性"并不是一条线的两端。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陕西作家深受其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陕北文学以路遥为代表,深受生存文化影响,形成了宏阔大气、粗犷奔放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以陈忠实为代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含蓄蕴藉、内敛深沉的创作风格;陕南文学以贾平凹为代表,深受秦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形成了或质朴厚重、或自然朴素、或神秘鬼魅、或虚无缥缈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研读,从历史沿革、民族交融、地望疆域、代表人物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孤竹古国的发展流变;以夷齐的相与让国、叩马而谏、首阳采薇等经典传奇为切入点,阐释了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精神内涵:透过孔孟、老庄等儒道代表人物及其后学对夷齐行为文化意义的评价,鲜明呈现了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使夷齐行为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分析了夷齐行为与儒道文化的精神契合,揭示了孤竹文化对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体现了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的统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保证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价值手段和途径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价值目标 ;人民群众则是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5.
以高语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以低语境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在言语交流上采用不同的模式,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是间接、含蓄、重非言语信息,并以听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明晰、重言语信息,并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认识语言形式背后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历史: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力挽狂澜,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文化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开埠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三个城市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以前形成的以老城厢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后发展起来的以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和北四川路为代表的近代上海文化空间;第三是以闸北、普陀一带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生产的文化空间。租界时代的上海,文化空间沿着苏州河扩展,形成上海文化空间的第一次跨越。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上海城市发展的第二次跨越。前者跨越苏州河,后者跨越黄浦江,并实现由经济跨越向文化跨越的转换。世博会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上的链接,上海文化空间的转移与定位将形成一个沿着滨江带的持续跨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历史: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力挽狂澜,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海盐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海盐业贯穿了盐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海盐文化,而盐城是了解、研究海盐文化的重要代表。深入研究海盐文化的特征与以盐城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形成的关系,将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海盐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主流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支柱,体现一个国家根本价值取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主流文化构建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主流文化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双创"为重点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构建原则;最后勾略出以整合文化产品、丰富主流文化的多元艺术形式、打造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等主流文化构建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学科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都能给出解释。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事实加以考察,不难发现,美国的文化渗透是推动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苏联社会的西化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而美国文化天生具有作为渗透工具的优势,加上美国政府高超的文化渗透技巧,使得美国的文化渗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仍然推行着文化渗透的政策,这应当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才使得三区革命一经发动就迅速演变为摇撼新疆国民党当局统治的政治巨浪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视角重新审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可知,苏共在执政理念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在实践上表现为未能切实保障好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由此可以得出一条重要教训:共产党执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16.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明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  相似文献   

17.
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内涵深厚,形式多样,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可以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载体,提供生动素材,提供理想实践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农民协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激发了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热情。在农民协会和贫农团的参与和推动下,苏区的各项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并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关于苏联解体诸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学者们主要围绕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重要因素、直接原因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从以前偏重经济和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民族主义、社会、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并出现从全球化理论以及从三个代表思想反思苏联解体的新视角。对这些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无疑有利于对苏联解体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在短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 ,其法制建设上的失误是重要原因。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失误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种子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失误则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些失误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在于 :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家的稳定才不致因领导者个人的去留而发生动摇 ;共产党的活动必须局限于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以内 ,不能允许任何党员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文化建设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予以高度重视 ,以促进全民族的法制文明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