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11):182-183
善治理论,90年代在行政学界蓬勃兴起,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村善治这一新命题。随着我国乡村自治理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乡村善治,使得村民参政生活更加丰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村民参政素养、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实现,政府、社会、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治理走向善治,全面推进政府、村民、民间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推动乡村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困境和建设路径,而本文从流动中国治理、活力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顺德L镇S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进行整体研究,发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规则生产机制、多元主体吸纳机制以及情感整合机制,能推动基层政府、村集体组织、普通村民、流动人口等不同主体协作共治,并在共治的过程中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价值共识与情感认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福州市在全面加快乡村基层“三治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三治的“融合度”“规范化”“一致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分析与探讨,可以发现民法典分别蕴含乡村治理的“法治”“自治”“德治”的基本要素。因此,应当运用民法典的共治理念与规则体系,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开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资源不断下沉,乡村社会持久、长期、全面稳定的制度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通过对X县调研走访发现,我国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萌芽期向发展期的转化阶段,乡村治理方式整合程度依然亟需强化,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方法遵循. 相似文献
7.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到多的过程。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持续动力,如何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值得深入探讨。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凤和村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山塘村作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两村进行比较分析;从协同治理理论出发,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中国实际情况整理适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协同治理模式及机制。研究发现,凤和村属于强劲外生资本介入模式,经济实力的强劲使得协同治理进行得较为顺利,清晰有效的协议是其首要保障;龙山塘村则是较强内生实力支撑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趋于本土化。本研究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