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德育不可能再通过自上而下压制与服从型的传统德育模式来开展,而必须依靠构建一种道德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平等主体进行道德对话和交流,并最终使对话各方获取尽可能大的道德共识和理解。道德学习共同体无论在成员结构、成员内部达成相互理解的方式,还是成员的身份形成方式,都与传统共同体有着根本的区别。为了确保道德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维系,共同体内部有必要达成和确立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些伦理规则。道德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维度上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主体功能与价值,强调主体因素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作用,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高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来处理族际关系和协调族际政治,把整体建构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民族群体和民族个体的协同发展。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有其生成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坚持主体功能与价值,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对促进当今世界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组织首先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但同时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领域的道德主体,即企业组织也是承担有社会道德责任的企业公民。从本质上说,中国企业组织承担这种道德责任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  相似文献   

6.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老军垦群体内部共享的集体记忆中承载着新疆建设历史与伟大兵团精神。为了实现对这段记忆的抢救保护与价值提取,需要以口述史的方式进行记忆开采,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老军垦口述记忆的分析可以发现,强烈的身体感受与单一化的生活经历为其所在群体内部形成统一的集体记忆奠定了叙事基础;而群体内部之所以能够完成从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升华,是由于不同个体组成一个群体后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中任何个体的“突生性”,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主观框架;集体记忆的维护则有赖于它所依托的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老军垦群体最初作为一个由制度力量统合而成的群体而存在,但在共同生活中经历了对于彼此一致性特征的发觉之后,逐步迈向“心理群体”,并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之中最终实现了高度的群体认同。因此,加深对新疆建设发展历史的认知,是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面向世界讲好军人屯垦戍边的“中国故事”并弘扬伟大兵团精神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道德责任感就是主体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尊重感。我国公民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是社会或他人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主体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主体行善的巨大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公民个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我国公民的道德责任感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道德的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也要营造以履行责任为荣,以不履行责任为耻的社会氛围,塑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责任文化。  相似文献   

9.
集体产权改革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塑协同既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客观要求,又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共同富裕目标视域下,集体产权改革与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间的耦合和协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集体产权改革资本化、股份化的推进,重塑了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政经分离的滞后、股权设置的弊端以及外来主体的挤压等困境,阻碍“互塑”机制发挥协同作用。研究表明:集体产权改革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为此,应构建以主体责任协同、发展要素协同、价值协同为内涵的互塑协同机制,即以监督性责任共担实现高效能治理,以内部资源整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多元主体协作创造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实践活动。文化认同承载的“集体认知”“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源码,文化创造唤醒的“身份识别”“他者承认”“互动共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编码,文化自信强化的“主体叙事”“情感共通”“价值确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从文化哲学视界研究和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立足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一个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改革国家管理部门,按照“两山论”的观点改革核算制度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思想;二是政府主动担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社会治理机制等生态文明机制设计思想;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性思维、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等特色。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历史贡献在于: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要范畴,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思想,推动建立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继而积极探索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摘要:美国大学除了具备教学和科研基础功能外,服务社会已成为其第三大核心功能。而在美国大学的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分析能力和合作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大学服务学习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课堂教学,以及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作用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校承载着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学生中深入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抓手。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构建六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多维立体的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贯穿于办学理念中,融入教育教学、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管理服务各方面,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通过理论教化、活动强化、实践深化、榜样感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持续有效 ,必须认清形势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以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服务好学生为突破口 ,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而担负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必须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德治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现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迫切要求。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要从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师教书育人等方面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新特点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下党建育人的功能定位,优化党建育人的工作路径,完善育人制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激活育人主体的育人意识和积极性,提升育人要素的协同性和共享性,拓展育人工作空间,提升育人实效,对有效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契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本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着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物质丰富与道德崇高、社会价值多样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可以从长效性、立德树人和人文关怀三方面推进新时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为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所高校2212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能够统领各项工作,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由于受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网络传媒等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等问题。因此,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青年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加强青年学生道德教育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基础;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基本内容,并特别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高校校园文化熏染作用、新媒体的育人传播渠道、青年学生的道德实践等道德培育路径。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加强青年学生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