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不仅成为现代文学"驱妖打鬼"的启蒙对象,而且它是一种潜在反映民众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民间信仰的"现代"文学参与,接续和深化了现代文学幽魅神秘的美学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尝试和探索了民间信仰民俗的、启蒙的、审美的多重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2.
清代湖北汉水流域是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区域,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的万物有灵思想和鬼神崇拜,是各种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力量,形成诸多文化现象。民众的生活、政治的稳定、儒生的宗教身份、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吸收,彼此同化,巫师对民众信仰的激发都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民间信仰对地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地方社会变迁,由兴盛转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和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对于民众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也显得日益紧迫.政府在对民间信仰加强管理中,应明确两种“逻辑”——日常生活逻辑与政治管理逻辑;转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与其打击,不如疏导;通过政府公祭向民众传递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发挥对民间信仰的导向作用;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发挥对某些民间信仰的保护作用;发掘某些民间信仰活动中文化娱乐的因素,使其成为民众表达社会情感的渠道之一;转变思维方式,将民间信仰视为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李越 《兰州学刊》2012,(4):220-222
基督教信仰和近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传统是严重对立的。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与中国原有民间信仰组织体系争夺信众的过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近代很多民众之所以入教也和民间信仰问题密切相关。民众入教后的某些行为反映出其思想深处所潜藏的神功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6.
高梓梅 《中州学刊》2006,(3):249-251
道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消灾辟邪的法术等渗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使民间叙事文学浸染上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蕴含着民众的心理指向,表达出民众欲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7.
略论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黎族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意义民间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还未从老百姓一般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和社会组织中分化出来 ,它还是世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它在民众中传承了千百年 ,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一种根基。民间信仰的含义 ,是通过一系列崇拜神灵的仪式或者惯行来体现的。当代国际民俗学界民间信仰研究新趋势的要点是 ,尽可能从民众集团的内部来了解他们的思想信仰的真实面貌 ,根据民间社会的秩序和民众观念的内在理性来说明他们的风俗的含义。用英格利奇—里克的话来说 :“我们在注视一种文化。这就是说 ,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如何创造意…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04-20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形态,是一种合理的民众的地方性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民间信仰正功能背后潜藏着负功能,但民间信仰的正功能要大于负功能。从实证层面上看,农民对民间信仰的功能普遍持实用态度。农民的个体性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民间信仰功能的认知和态度,民间信仰的传统功能存在着不断被赋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信仰里的某些文化观念,虽有着神秘主义的成分,但在作用于民众心理和行动方面,又有保护山林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面。如中国民间信仰里伐树的禁忌,是一些自古以来即存在于社会中的信仰风俗,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变迁之后,直到近代仍然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作用于民众。  相似文献   

10.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民间信仰现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源远流长 ,内容与范围极为广泛 ,渗透在底层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历来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田野采风入手 ,分析浙江民间信仰现状 ,梳理浙江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并在实践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的城隍信仰及其庙会活动由来已久。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是个多民族地区,其城隍庙会活动,是一种集信仰城隍民间祭祀、商品交流与民间技艺汇演于一体的、以隍庙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活动,反映了这一区域内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多元信仰,以及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海湖祭海民间信仰与仪式,重点运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和神灵崇拜的角度,对青海湖"祭海"仪式作出科学的分析研究,探讨青海湖信仰的民众理解与文化功能,以期从学理上解读祭海仪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无形心意民俗(民众精神文化)的词条进行分类探讨,其中包括民间知识、民间信仰、宗教、迷信,以及民众的伦理观、道德观等,兼及部分口承民俗——传说和谚语,是通过文本民俗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关中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民众形成了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尤其是和农业灾害有关的各种神灵信仰非常突出。关中民间信仰风俗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灾害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时期项羽神信仰已存在,就文献来说,多分布在史书和志怪小说等古籍中。由于南北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民众对项羽崇拜、同情和恐惧心理以及封建统治者皇权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项羽神信仰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以及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在属于民众精神需求的民间信仰领域的进退程度和态度会影响到地方信仰文化命运和相应社会关系的状况。本文以陇南地区龙王神信仰为例,结合史料和田野调查,历时地探讨国家权力状态、政策对地方信仰文化命运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宋人胡则的神化看民间地方神祗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唐宋之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民间信仰较之前代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自南宋开始 ,民间信仰中的神祗基本上实有其人 ,这些人如何完成向神的转变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人胡则由人而神转化的个案分析 ,探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开始在中国演绎之后,中国乡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传统民间信仰则被视为"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意识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替代了民间信仰,曾使其一度中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权力渐渐退出民众的信仰场域时,传统民间信仰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农村开始复兴,而且愈演愈烈,并展现出与现代化相容的特质。因此,本文认为反思现代化理论本身的逻辑比单纯地判断中国民间信仰是否对现代化有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罗伟虹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在我国,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而民间信仰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构成中国汉民族信仰心理的重要方面。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系统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