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气韵论     
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互相感知的产物.气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强调书法作品气韵连贯;韵指的是旋律、韵味,象外之趣.气韵合一乃书法所求的最佳效果.一件书法作品的气韵,可以说是书法家品德情操、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功力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2.
黄彩虹,安徽枞阳人,1951年3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军旅书法家,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从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就热爱书法,多年来对书法艺术执著钻研。既研习了晋代书法草圣“二王”(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书法,也吸收了唐代狂草大师怀素书法,并吸收了郑板桥等诸家书法之长。在实践中薄采众长,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书体。其书作遵古求新,书体多变,有的遒劲刚健,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纵逸奔放,有的严整秀丽。中国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曾撰文评论其书法作品,“无论草书还是行书,都有着与其他书法家笔下所不同的古雅和浓郁的书卷气……其楷、隶劲力浑厚,行草笔若游龙。”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老书法家刘艺评价其书法作品“有雄强厚重的风貌,豪放之情跃然纸上。”2014年5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展名的“黄彩虹书法作品展”。出版有《黄彩虹书法作品集》。  相似文献   

3.
书法作品通过点画、结构、章法的美学效果潜合着人格美、个性美,反映了书法家的审美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通过“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阐述诸如书学理论、书法美学、书法史、古文字学、诗、词、碑贴鉴赏等等对一个书者的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各个层面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86年发现的湖北省汉川县人何远庆墓志铭,内容丰富,叙述详明,详细地记载了其生平事迹,是一部体例规范的墓志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墓志铭的撰写者黄福与书写者杨守敬,均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知名人士,黄福是国学造诣很深的学者,此墓志铭通篇结构严谨,涉及诸多古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杨守敬,更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就显赫。此墓志铭为其亲笔所书,作为一代书法家,这是杨守敬书法作品中的珍品,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淮海文汇》2005,(1):F003-F003
王国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徐州市青联委员,徐州日报社记者。书法作品获八届全国书法展“提名奖”,首届“林散之奖”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首届书法精品展金奖,江苏省青年精品展金奖,“赤免马杯”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他无师自通,书法兼取众长,楷草隶篆精髓合一。他能双手左右开弓,各自书写不同字体的书法;他能双脚各夹一笔,分书不同字体;他能用双臂臂弯各自夹住毛笔书写,同时能在口中含着一支笔,三管齐下;他还能双手、双脚加上一张嘴,正书倒书,五管齐下。他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书法家、和谐中国书画院院士江润初先生。2008年,江润初先生所书“宇宙侦探,华夏里程“的书法作品在众多书法家应邀征集的作品中被挑选录用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暨飞行成功、飞船巡展惟一题字。  相似文献   

7.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这一中国书法理论重要命题,常被学者理解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奇妙同于自然的境界或简单地比拟为隐与秀的融会贯通。其实,这并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义理。孙氏"同自然之妙有"是在佛学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书学理论命题,它要求书法作品超越现象界中的分别、机心而达到直指本源的真空妙有境界,即空灵境界,其理论内核应为佛学。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国画院及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崔世焘,是崭露头角,声名鹊起的青年书法家。他那以欹为正,游丝牵引的行书艺术享誉书坛。去年在首届“国学奖”海内外书法作品邀请展中,被授予“国学奖优秀书法家”荣誉称号,今又获2008庆祝北京奥运会纪念碑林征稿比赛特等奖,作品被镌刻于2008米长奥运纪念碑林之中。其作品已被数十家书画院、纪念馆等单位收藏。  相似文献   

9.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的精神产物,但书法家的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没有直接的关系。书法作品的情感往往是观照者基于自身体验的感情活动,与作品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书法作品所能表现的是一种性情意趣,而不是具象的情感痕迹。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对本民族的称谓有两种,一是本民族语的“毕兹”,一是汉语的“土家”。“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客家”意谓“外来人”。主要用指汉人。“土家”意谓“本地人”。作为概念,“客家”与“土家”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汉人较多量地进入了土家族地区之后,才会形成“土家”这一汉语称谓。所以只要把何时汉人较多量地进入土家族地区这一点弄清楚了,“土家”这一汉语称谓起自何时也就随同而解。当然,本民族语的“毕兹”是不是就等于汉语的“土家”这个问题,同样也就不辩自明。  相似文献   

11.
书外功夫     
唐双宁 《社区》2013,(17):7-7
当一个书法家的前提必须是字要写得好,但艺术源于生活,书外功夫也少不了。什么是“书外功夫”?我用六点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和拓万丈胸。”  相似文献   

12.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贾岚、陈立中在《公仆意识深层次内涵的理性解读》的来稿中指出:“公仆”及“公仆意识”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的事。因为从“公仆”的本意看,“公”,是指“公众,大众”,即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仆”,意谓“仆从”,即指被主人雇来做杂事、供役使的人。合起来看,“公仆”就是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人,所以,“公仆意识”应该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但是,在所有私有制国家里,由于其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私有制国家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掌握者总是以主人和老爷自居,根本不可能去为社会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3.
明代"吴中三家"留下不少与陶渊明有关的书法作品。从书法家的书陶旨趣入手,联系他们的人生遭际与诗文创作,考察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印证陶渊明对后代文人士子在心灵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唐代,崛起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留下了丰富的书法作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楷模。唐代书法家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许多书家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家,这是唐代书法艺术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直接原因。批判地继承唐代书法作品,重视唐代书法理论的研究,对于发展今天社会主义的书法艺术大有裨益。唐代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初唐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9)、薛稷(649——713)等,虽然各有创新,但未能脱尽南朝、隋代媚艳书风的影响。直到  相似文献   

15.
本书以《中华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历程,因而,首先应当对“中华”和“文化”两概念作一简要界定.“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因建都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它指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中华之“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应.中华之“华”,意谓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相似文献   

16.
陆启成,生于1964年,广西省容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考级委员会委员、启成书法学校校长。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正书展、中国书法家论坛2004年度国展精英提名展、2005年水墨状态中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2005年全国获奖书法家扇面邀请展。获全国首届大字  相似文献   

17.
书法家有意识的以自作的诗文或他人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对象,创作供人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是书法与文学自觉交融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现象是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它一方面表明此时文人已将“写字”看作是一种脱离实用的审美活动,另一方面表明文学对书法具有很强的影响和渗透力。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而产生的书法作品,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种书法和文学艺术融合为一的共同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创作以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从而与文学相互交融的现象,在书法发展史以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年逾八旬的镇江画院书法家乐图南先生,别号“京口一怪”,一九○三年生于江苏盐城。乐老自幼学书,七十余载的笔墨耕耘,成就了他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一九八五年二月五日,他在南京鼓楼公园首次展出了一百二十幅书法作品。南京的观众被他独特的书艺深深吸引了,真是有口皆碑,一致叫绝,引超了很大的反响。当今著名书家武中奇、萧娴、尉天池、陈大羽、黄养辉、侯镜昶、李宗海诸先生,均前往观看书展,并赞其书风独特,姿态新奇,别树一帜。《新华日报》为了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乐图老的书  相似文献   

19.
杨晋峰,1959年生。大专学历,山西省榆社县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晋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晋中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县诗词协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入选《艺术丰碑·中国书法史籍》《中国当代名家》。获第六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赛金奖,并入选《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中国书画家大典》等多种书籍、、获第二届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入选奖。被授予“中国书法、美术百杰”、“盛世中华·第二届全国时代文艺家”。参加意大利中国文化年艺术品巡展,荣获“达芬奇国际艺术大赛银奖”,被多家权威部门认证为“共和国百位书画名家”称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孙子兵法》中“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的确切意思是“速可补拙”,“拙速”胜于“巧久”;“倍则分之”指的是用兵方略,“敌则能战之”则指的是军队应具备的能力;“践墨随敌”意谓用兵既要遵循兵法原则,又要灵活机动,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由此,廓清了学术界在这三句解释上存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