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该剧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剧情 ,交织着侍萍与周朴园 30年的怨恨。繁漪、四凤与周萍之间复杂的乱伦关系 ,以及大海与周朴园之争的斗争。周朴园是该剧“核心”级的人物 ,更是《雷雨》悲剧事件的肇始者和悲剧性人物。他历经三次乏力的突围 ,终于完成了自己悲剧性的书写。第一次乏力突围亮开了他内心世界的龌龊与人格底板上的灰色 ;对朴园维系的伦理道德大厦在羞辱尴尬的境地下的坍塌冲毁体现了他突围的二次乏力 ;朴园面对大海带头的闹事 ,是他在亲情关系最后突围的迷惘与挣扎。因难于彻底摆脱亲情关系 ,朴园的三次突围始终是乏力的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有关《雷雨》的课堂讨论中,就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这一问题上,分歧一直较大,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地去“怀念”侍萍,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这说明他是爱侍萍的,即不认为周朴园是自私、  相似文献   

4.
《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性质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把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归结为其阶级本质的虚伪表现,或错开文本干脆认定是一种未经充分展开的真爱命题,都有不当之处.本文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怀念已经滤净了爱情的世俗因素,它超越了情感的现实可能而仅仅是一种宗教赎罪的程式.  相似文献   

5.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形象。在《雷雨》问世将近半个世纪的一九七八年九月,剧作者曹禹在同王朝闻的一次谈话中,还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曹禺谈〈雷雨〉》,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由于这一人物在剧中处于多种矛盾的中心,他人的悲剧命运和全家的悲剧结局皆由他引起,所以他具有的认识意义就不仅限于人物自身,而会扩展到《雷雨》的其他方面。为对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内涵从更多角度与更深层次作些探索,以便获得更接近于作品实际的认识,笔者现将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触提供出来,以就正于剧作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6.
少爷与使女之恋曹禺名著《雷雨》描写了周家两代阔少(周朴园、周萍)对使女(侍萍、四凤)的恋情。通常,这种恋情被指斥为有意的玩弄。其实,如此结论未免简单、武断,比天空还要广阔的心灵怎能仅以阶级论一刀裁决?《雷雨》没有直接写周朴园与侍萍之爱,但从周朴园一直...  相似文献   

7.
在曹禺同志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是“情深义重”还是冷酷无情,一直是人们讨论中的问题。持前者观点的理由是: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将侍萍赶出家门是迫于封建家庭和世俗舆论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怀念着侍萍,其表现方式是身穿旧衣服,对侍萍住过的房间,里面的家具摆设全然不动,不论多热的天也不许开窗,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先是开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后又预备寄走两万元给侍萍。猛跟一看,周朴园“三十年的一贯表现”足以证明他对侍萍感情笃深。其实这“怀念的三十年”,正掩盖着他对侍萍冷酷无情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8.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黄梅生曹禹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待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题、情节。...  相似文献   

9.
在爱情的伊甸园里,有鲜花,也有莠草,有蜂飞蝶舞的春天,也不乏冷月凄风的严冬。爱情,古往今来令人讴歌与追求,负心,古今中外遭人鄙弃与谴责。然而,在《复活》与《雷雨》这两部作品中,由于托尔斯泰和曹禺两位艺术大师不约而同地在两个负心汉聂赫留朵夫、周朴园身上注入了一种反省意识,所以,两个负心汉又以新的“生命”、新形象,出现在中外艺术形象的画廊里了。  相似文献   

10.
从邪恶走向忏悔——论周朴园性格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研究《雷雨》的文章中,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几乎部持否定态度。不错,他的确是个“魔头”,剥削压榨工人,摧残抑制人的个性,周、鲁两家血缘纠葛所酿成的悲剧,或直接或间接都与他有关系。仅从这一意义上讲,人们对他的否定贬损也并不为过。但是,在他的身上除了这种“邪恶”的成份以外,还存不存在其它的因素?作者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观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雷雨》的戏剧冲突复杂多样,究竟哪组矛盾是主要戏剧冲突,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线。这种意见看到了周朴园与侍萍冲突的本质是封建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阶级意义,而且四凤的悲剧是侍萍悲剧的继续,周萍的死亡也与这有关,它是《雷雨》整个悲剧的历史的根。但是,这组冲突无法包括剧中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这两组重要冲突,这些冲突,在内容上不是阶  相似文献   

12.
《雷雨》戏剧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巧合的突出运用。曹禹自己说过:“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的确,这个戏的整个情节就是用一连串的偶然巧合编织起来的。第一个巧合是鲁侍萍同周朴园这对老冤家三十年后的巧迂。第二个巧合是周萍同四凤这对异父同母兄妹的性爱关系的巧合。第三个巧合是周朴园同鲁大海嫡亲父子的巧遇。第四个巧合是周萍、大海同胞兄弟的巧遇。这四个巧合相互制约,彼此交错,组合而成“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特别是前两个巧合贯串着全剧,构成了整个剧情的骨架。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的生命历程是宗教性的救赎之路。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宗教精神就是超越现实自我的自由超我,周朴园的情欲就代表着本我,儒家规范代表自我,基督教的博爱与自由代表超我。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无力化解与升华恶的欲望,这样个体中内在的情欲没有合适的实现途径。周朴园先是在自我与本我的斗争中痛苦挣扎,再经过乱伦与绝种这种对自我的彻底摧毁,最后进入博爱的宗教境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与自由。周朴园的救赎之路也体现了《雷雨》对具有文化原罪的传统如何拯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雷雨》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力图论证,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他的回忆、念旧以至采取的纪念方式都证明:爱,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5.
周朴园心灵冲突管窥张翎曹禹在30年代的成名作《雷雨》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惊人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中外剧坛上,它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就象一座辉煌的宝藏永远吸引人们去开采。在周朴园形象的论述中,过去多数论者主要强调了他的反动、残酷、虚伪这些令人憎恶的...  相似文献   

16.
再评周朴园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进行了再分析,对以往人们认同的周朴园是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特性于一身的旧势力代表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深入探讨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展示出周朴园性格的复杂矛盾性及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论梁韬对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之情真假问题,评论者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人的性格中有着“善”与“恶”的两重性,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扬善惩恶,然而在20年代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丑恶的社会风气侵蚀...  相似文献   

18.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一) 较长时期以来,关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些情况是颇引人思索的。其一,对周朴园与侍萍同居的看法。大体说来趋于两个极端,一个“糟踏说”,一个“真正的爱情说”。这两种说法,无论依照哪种说法,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周朴园对侍萍的一系列行为。依从“糟踏说”,就解释不了“怀念”和“相认”;遵照“真正的爱情说”,就说不清“遗弃”和“绝情”。既然如此,我们是拘于原论煞费苦心地把它说“圆”呢,还是对原论引起怀疑另求新路?从逻辑上说,“糟踏说”与“真正的爱情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间还有中介情况。从现实的夫妻感情生活来看,既不属于真正爱情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学史中对周朴园的传统定论需要改写──兼论改进文学评论问题王长军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评论这部优秀剧作的论著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及对周朴国性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