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孤独意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接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他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那么,产生孤独的条件是什么呢?其根源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剖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孤独意识的概念。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意识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可以探寻到孤独意识的两个主要成因(即主体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主体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深化对孤独意识积极意义的理解:孤独不仅是人际的重要补充,更是人类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决定作用,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进而决定社会和法律的性质,或认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非决定论则或从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进步中寻找理由,或认为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决定论”、“非决定论”的理论前提都是把环境与历史进行二元劈分。马克思用感性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劳动,把主体与对象、环境与历史相联接,从而不仅在逻辑上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4.
荣格对当代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格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他的学说已远远超出医学心理学的领域,而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赞布里斯基认为荣格对当代人文学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的:①对无意识的理解。无意识是实在的,通过间接显现,并通过“果实”来认识;通过想象产生出象征,心理象征的意义具有超越的意义。②对人类社会的邪恶和悲剧的忧郁而阴黯的感觉。道德与宗教也不足以振拔沉沦已久的人类精神,而需用艺术和审美的态度去使许多东西成为意义不确定而永远有待阐发的象征。③荣格本人对精神的无穷无尽,令人惊异的创造力的敏锐感觉和浓厚兴趣。通过自性的创造力,赋与了艺术作品一种拯救性的价值和力量。荣格对人类精神现象的高度尊重,即对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使人们认识到,不再把精神现象的起源、性质和意义仅仅归结为精神以外的某种东西,就能摆脱因精神失落而产生的种种痛苦,找到重返家园的悠悠归路  相似文献   

5.
哲学以“根本”的事物为对象 我认为,哲学的特征在于它以“根本”的事物为对象,并由此在人类精神和物质活动中,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何谓“根本”呢?从内容来看“根本”的事物具有总体性、基本性、始序性和关键性等特征。 1.“根本”的总体性,是指人类精神和物质活动的各方面的整体性。哲学以此为对象,它力求将整个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活动的各个方面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略论孤独张怀民陈波孤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它是指人对人生命运形上的思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精神理想王国得不到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它是现实的生活不能满足心灵的欲望而产生的一种悲观,而这种悲观却又是建立在理想主义色彩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不是...  相似文献   

7.
爱与恨,尽在不言中──试论《简·爱》中的心理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一部自救体小说,是一部反映人的灵魂、心灵的小说。夏洛蒂·勃朗特童年时痛苦的情感体验使她形成了忧郁、感伤、孤独、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痛苦的情感郁结产生一种创作冲动,使她采用了虚构的人名和日期,编织出故事的情节,写下了她的情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吉夫就将夏洛蒂创作的主旨归纳为一个公式:“我爱、我恨、我痛苦。”法国的娜塔丽·萨洛特坚信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描写人的“游世界”,她关注的是“隐藏在内心独白后边的那些东西。”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强调通过某种技艺、技巧将主体心理深处那团意蕴清…  相似文献   

8.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魏晋时代的思想家们以“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凌辱,是对于一陈旧、衰亡,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乱”的战斗精神,批判了否定了汉代神学目的论,开创了自觉地把现象与本体的关系问题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建立了本体论的玄学体系。玄学是由道家的思想发展而来的。这是由于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愤激批判,以及对超越这种黑暗和痛苦的个体自由的追求,是符合…  相似文献   

9.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文艺创作中,理性是调节和引导感觉的重要环节,即便是自由、散漫的文本结构或反常规的叙述模式也都渗透着一种理性精神。人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感觉,已经成为对生活“原生态”的超越。这种超越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结果,这一指导最终须由形象思维去完成,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符号所指的含义杨英符号学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它在国际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一切人类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一切人类行为皆由使用符号而构成,或依赖于它”。符号,广义地说是一种交际工具,它...  相似文献   

12.
艾青诗歌抒情主体人格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根植于诗人生命深层无意识的孤独而生成的寻求大地母亲归属的“地之子”;二是由此而演化出的具有自由与叛逆精神的流浪者与诗人同一的自我;三是基于以上二者升华出的居于自我超越层次上的,满怀悲剧激情的殉道者。这三者共同构成早期艾青诗歌抒情主体的人格整体,也形成了他的诗歌中所特有的那种悲剧性孤独的生命体验。一、生命深层的孤独与“地之子”《大堰河──我的褓姆》,作为艾青最动人的诗作,并为批评家们公认的诗人的代表作,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社会不平的哀怨,对其具有养育之恩的褓姆…  相似文献   

13.
孤苦与逍遥———汉魏以来文士的一种心态袁济喜洪祖斌也许在人类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孤独是一种最为难治,也是最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尤其是对从事精神文化创造活动的士人来说,往往身体的苦难与摧折可以挺过,但是孤独却是最为可怕的。苏武在被匈奴拘囚的十数年中,除了...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在美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历来存在许多争论。陈望衡同志的《简论自然美》(载于《求索》1981年第二期)一文,对自然美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是很有益的。但是他认为自然美产生的根源,“除了人类的生产实践之外,还有别的途径。有很多自然物,虽然人的实践没有能加之于它,但人的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能够达到它。它虽不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对象,却可以成为精神活动的对象”,“自然就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途径实现了‘人化’”。这一论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今所谓的“人类中。心”困境,“诘难”之声不绝于耳。作者认为,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自我中心”超越之途,但“超越”不是“废除”,而是扬弃。从理论维度透视,我们所要超越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中。心论,尤其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凝固化体制基础上的那种绝对化了的人类“沙文主义”、“征服主义”,而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类中心难以超越。就现实层面分析,实践活动的本性之一是主体价值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或尺度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设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去领略绝对无中心的地位,也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何况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走出而是正在走入人类实践中心。“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之途,正是矛盾辩证法的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的一种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异,通过这种情感或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也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话: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本对话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超越与超验。李泽厚认为:超越与超验相比,含义更广,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也更多。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超越到底指什么,是不清楚的。他所讲的超验是超越经验,并认为这比较符合transcendent的原意。他强调,超验作为理性思辨的对象,是与经验无关的。杨国荣认为:人自身之“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对人而言具有本源的意义;“超验”无论是理性的设定或情感的对象,其意义本来只有对人才呈现。如果将“超验”与人自身之“在”截然隔绝,则常常会陷于思辨的幻觉。事实上,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以人观之”,在超验的领域(包括宗教领域)也是如此。第二是道德问题。李泽厚认为:道德的实质在于情为理所支配,道德实践是包含有痛苦的。对自觉自愿需要界定,需要作各种区分。从行为来看,首先是个人的选择;从心理上说,即由意志决定。意志不是本能,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东西,动物就没有这种理性决定。在他看来,道德成为自然体现了审美的价值,他认为美是更高的价值。杨国荣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谈自觉、自愿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觉、自愿,亚里士多德与冯契等都已讲过,他在此之上进而提出自然。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道德行为应该表现为这三者的统一;唯有在这种形态之下,道德行为才是完满或完善的。尽管在现实中,未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道德涵养、道德实践的范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诗与生命     
本文从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这个新角度看待诗与生命的关系 ,提出了“诗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观点 ,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具有双重性 ,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形式 ,也即肉体与心灵。诗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存在形式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需要 ,是人类生命超越肉体的独白和对话 ,诗就是人类生命的表现 ,生命形式是诗的本质存在形式。本文提出 ,用“生命的眼光”来读诗评诗 ,就可以进入诗的生命结构 ,全方位地解读诗歌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崛起的积极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及其如何达至幸福,Fred Luthans倡导开发心理资本以实现人类幸福,他认为韧性(resilience)是人性中最具开发的一种心理资本和优势力量.本研究发现,韧性是人所特有的抵御应激和战胜危机的幸福资本,其核心资产是抗逆力、复原力和超越力;实证揭示,Connor-Davidson五大韧性资产如坚韧抵抗能力、忍受消极情绪、积极接受变化、自控恢复能力、精神信仰力量等对缓冲应激和干预危机的双向积极效应,为韧性资本开发研究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概括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基本方式之外,作为这四种基本方式在人的本体论层面上的积淀和结晶,人类还有一种“精神─—实践”方式。首先,这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历史就是精神─—实践历史;其次,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这是一种先行结构,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此种方式的基础上的;第三,这种精神─—实践方式在人类文明精神史上表现为真、善、美的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