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沈从文上世纪40年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4 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上的彷徨期 ,随着以湘西生命形式为根基的生命理想的失落 ,沈从文的生命焦虑与文化焦虑日益加剧 ,这时期他思考的问题都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何在 ?如何实现生命重造与文化重造 ?这些问题成为沈从文这一时期思考的中心问题 ,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就成为他创作中的“生命重造”主题。沈从文由此涉入对生命问题的“抽象的抒情” ,弘扬“生命神性”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由“天”引出“命”,认为生死是命。但孔子把必然性之“命”与道德性之“天”合而为一,使人们对“天”与“命”产生了某种亲和性,使死亡本质上成为勤勉人生的一种安息,而不是令人贡恐惧之事。他认为,“士”“任重而道远”,为仁、道而死,死得其所。死亡现象的存在和死亡意义的重大,使人的生命和生活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超越生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巧观念极为接近。他重生轻死,“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他一生之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在治学上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信而好古.孔子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自况,他介绍他的学习体会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同上)当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既使旧的意识形态受到猛烈的冲击,亦使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流失的危险.以文化传播和礼乐教化为己任的孔子自然要以“信而好古”的姿态,去学习和探讨古代文化,力图从中觅求最精美最真实的东西,加以适当的改造,充实以新的内容,进而建立新的理论.(二)学无常师.孔子认为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可以为师者.到处皆是,“三人行,必  相似文献   

4.
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孔子认为,人道本于天道,人道的根源是源于无限的超越性存在———天道,人的生命具有内在的潜能,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内在潜能,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生命的内在本质,人可以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尽人性、知天命。在孔子那里,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有机统一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淼 《船山学刊》2006,(1):76-78
“庶、富、教”思想显示出孔子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判断。他认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生命境界的追求,只有实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才能使个体人生变得完美。就这一点来说,孔子的“庶、富、教”具有现实意义,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确切地说,孔子的一生所从事的是伦理政治教育,他的伦理、政治、道德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本文集中探讨前二者在一定层次上的矛盾——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与教育内容的消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一、孔子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使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为自己的理想而投身宦途。从总体而言,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天下归仁”。“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大同”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但是,只有空泛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旅游实践与旅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生酷爱山水旅游,生命情趣极其旺盛,并留下大量的旅游诗篇,在旅游中托景言志,触景议论,借景抒情,表达他“乐而忘死”的“平生山水心”。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形成了格物致知、景物理趣的旅游思想,丰富了中国旅游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经是一位力行改革、政绩斐然的行政管理者。(韩非子·内储说大微》载:“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荀子·儒效》记:孔子任司寇期间,“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是说当时骗人的羊贩老实了,骂街的泼妇被休了,骄横的流氓搬家了,市侩们也不敢哄抬物价了,其管理才干由此可见一斑。孔子一生热心于参政议政,他在游说列国期间,每“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见闻与实践中,他总结与阐发了不少有关行政管理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不乏启迪。 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施“仁政礼治”。此乃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在行政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论语》中“仁”字凡109见。孔子“仁政礼治”的行政管理思想,一是要求管理者“为政以德”,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恭、宽、信、敏、惠”(《阳货》),“泛爱众,而亲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