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2,(1):149-153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风俗,是两汉思想界经常论及的问题。《淮南子》一书,有《齐俗训》一篇,比较集中地讨论风俗问题,其它各篇也时有涉及。书中一再谈到的礼义、礼乐,也有与风俗相关的内容。《淮南子》的风俗论,综合反映了西汉前期较有影响的社会观、历史观、文化观,包含不少有多重价值的思想资料,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论语》的“乐学论”,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所言“学”何谓、如何“学”、为何“学”这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学”是“成己”,是乐在心,故谓之“独乐”;“时习之”是“成己”并“成物”,是乐主发散在外,故谓之“众乐”;为己学而“乐”,是“成己”而后“成物”之乐,故谓之“至乐”。  相似文献   

4.
《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京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理论巨著,它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写而成。该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本文仪就《淮南子》中的军事哲学思想之要义作一粗浅探讨。一、论战争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土作《淮南子》,其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淮南子.要略》,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因此,《淮南子》对战争这一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不可不察。第一,兵…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论是典型的齐文化思想,《淮南子》之所以受到齐文化影响,一是与汉初齐文化的盛行有关;二是与《淮南子》的部分作者来自齐地有关;三是齐、楚文化风格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史与论的关系问题,说的是如何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史学认识论问题.该问题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较激烈的问题之一.争论始于五十年代后半期,在当时全民学马列学毛著出现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中,有人认为研究历史也要“以论带史”,由此而引出了“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形成了史与论关系争论中的三个基本口号将不同口号者或在解释上或从政治角度来做文章,谁也没能说服谁.“文革”时,由于政治原因争论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和对形而上学倾向的反省与批判,争论进入新的阶段,史学界人士首先对原有的三个口号进行了评价,然后在三个口号的基础上做了许多的补充、修改或解释说明,形成了十余种不同的看法(1985年以前的观点可参阅198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蒋大椿《关于史论关系的讨论简介》一文,以后的主要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李桂海的《从史论关系谈几个历史思维模式问题》,《思想战线》1987年第1期文思启的《史论结合新议》,《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日戚其章的《谈史与论的关系》等),可谓硕果累累.但是,纵观累累硕果,各家只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终究没能取得一种较为完满的、为大家所认可的结论.而从近些年来看,由于经济改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朱晗 《北方论丛》2016,(4):55-58
等级观念是传统乐论的主要内容,《声无哀乐论》极力否认音乐与等级的同一性.传统乐论认为,“乐由心生”,因此,乐可以被用作统治工具来进行等级教化.《声无哀乐论》从玄学视角出发,对传统乐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儒家音乐之“和”,以及音乐功能的批判上,在承认乐教有移风易俗作用的同时,表达了音乐不能进行等级教化的政治主张,也就否定了音乐的政治统治工具论的论调.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9.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