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阳雪梅 《中华魂》2012,(24):1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群众性,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应文而化之,育而教之,推而广之。因为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精神世界的健康丰富来实现,所以,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国家通过大力建设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必将是群艺馆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奋斗目标。所以,如何发挥群艺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导功能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力的理论意义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利于我们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5.
对广场文化美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广场文化美学以广场文化为研究对象,随着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广场文化成为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场文化美学的探讨,旨在指导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之魂,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文化大发展是文化大繁荣的手段,文化大繁荣是文化大发展的目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文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是通往人的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文化发展观来看,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价值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创造主体;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享受主体。社会主义文化主体观昭示了文化发展中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的内在一致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标向,强调在共建共享中着眼于不断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群众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积极寻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使文化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从而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这是我在读完南通市青年学者曹锦扬先生的最新论著《群众文化谫论》之后的最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9.
增强品牌意识,提升群众文化魅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众文化是以公益性为前提的文化活动,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群众文化魅力,以艺术品牌、人才品牌、品牌形象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权益需要制度来保障,制度需要权益来彰显,权益与制度相互影响、交融交荣。以制度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为目标,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中的具体展现,充分体现了权益与制度、文化与政治、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从制度化的视角去厘清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间内含着的关系性、规范性、强制性及价值性属性,无疑是对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的最好诠释。并且,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实践中形成的“四位一体”制度运行逻辑,环环相扣、自成一体,完整地构筑起了人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筑牢了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制度层面的具体表征,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在实践层面的理论牵引,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一个长期的、不均衡的复杂过程。中国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从考察文化全球化的特征入手,探究其成因,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文化基因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向来富有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这种文化基因被激活之后,便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规制了中国社会主义走向和速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当代大学生受其成长的文化背景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曾是西方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交汇,这种文化形态已经逐渐地影响到我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小说”是展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态,新时期的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在“小说”这种文化形态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因此,探讨“大众文化时代的小说艺术表现”这个论题,在我国现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出版与出版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出版是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手段 ,是人类文化创造与积累的重要途径 ,是人类文化生产和发展的根本标志。出版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并具有具体的批判性。当前 ,我国出版业应坚持正确方向 ,崇尚理性 ,加强管理 ,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部分人群心理不和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中西方“食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礼"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西"食礼"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但中西方食礼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性征,探究中西食礼背后的文化原因与思想因素,对于全球化时代下的人们更清晰地认知中西文化的根性,从保护人类文明的角度守护精神家园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无形方式世代流传于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证两者都能顺利进行,是摆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缺少规划,迎合外来游客“口味”的做法,长远打算,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不误。在具体行动中,坚持两种意识、两个场合、两套人马和两种形式,真正做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保证各种计划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界定,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将传统...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文化为生成的土壤和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因素,又具有区别不同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