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2.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是实践美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学者,因此,对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检讨将围绕李泽厚而展开.关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李泽厚已经在很多地方说过,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他也称之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践”是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而“实践”原初的也是核心的内涵,在他那里指的就是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即物质劳动.因为突出地强调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进而在人类整个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质就是人类学工具本体论.工具本体论哲学不是全面解释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合适理论,尤其是对种群生产在人类存在的本体论地位的无视,使其存在严重的理论偏误.如果李泽厚的实践哲学补上另一条腿——种群生产本原论,他的理论大厦也许要稳固安全得多.而在逻辑上,这是完全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这样做了,在他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表述里,实践概念本身就包含有种群生产的内涵,只要回归这个最终表述,实践哲学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弥补这个缺失.  相似文献   

4.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思想有所改进和发展,但两者的争论表明他们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真正的实践美学思想,既是对旧实践美学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也是在多元共存思维的基础上,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实践存在论美学所以可能,因为实践与存在具有一种本体论上的共属性和同一性,实践揭示出来的本体与存在揭示出来的本体,乃是同一个本体.实践与存在相关共属于人生在世的源域,二者都是对人生在世的本体论陈述和本体论确证.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为实践存在的本体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存在论也是实践美学展示出来的本体论发展方向.同时,只有实践存在论,才能真正为美学建立本体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从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美学的角度对审美人格进行全面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单纯从美育这一单一的维度研究审美人格的局面,以推进审美人格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实践美学的视野审视审美人格可以看出,审美人格不仅属于人自身生产的范畴,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与此同时,审美人格也属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其与美、美感、艺术一起构成美学完整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从实践价值论研究美学,不仅是世界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使实践美学研究可以克服自然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客体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偏颇,还可以在实践基点上统一利、真、善、美,使实践美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观照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虚拟美学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虚拟美学中的实践问题,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虚拟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新实践美学虽然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但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的态度不但没有崇拜性而且具有反恩批判精神,认为实践既具有建构功能,也具有转化和解构功能,强调了审美的自由性,阐明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以行使其批判社会异化的功能。新实践美学在对于马克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深广开(?)之中,把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吸收到美学中,扩大了阐释阈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同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对启蒙主义进行反思现代性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思潮 ;它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大背景下 ,沿着康德的思路 ,由认识论美学回归到人类 (社会 )本体论美学 ,表现为精神本体论和语言本体论两种倾向 ,并且在总体上表现为 :本质论到意义论再到异延论 ,主观必然论到主观偶然论再到非主体可能论 ,主观合目的论到符号形式论再到语言游戏论的演变过程 ,从而颠覆、消解了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普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性命题。实际上 ,从启蒙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演化 ,在社会文化背景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是同步的 ,涉及到许多相同的问题 ,而实践美学却给予这些问题更符合现实发展方向和学科内在规律的科学解答。因此 ,实践美学是更具有建设性的当代美学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实践本体论美学是刘纲纪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中国化的一种理论形态,它有两个总体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讲是哲学美学,从学派归属上讲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自身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具有感性性、总体性、革命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新实践美学正是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实践”概念的。新实践美学把实践概念分为多层次、多层累的解释,并不影响实践概念的总体性,把多层次和多层累与总体性对立起来,恰恰是唯物辩证法所反对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西方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从审美关系和关系本体论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新实践美学,恰恰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这种超越性的坚持和发展。我们既不能误读马克思,也不能误读新实践美学,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