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壮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然而,对壮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发展进程,也就是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以及奴隶制的形式和特点如何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还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据我所接触到的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来看,我认为壮族古代是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的。为此,本文拟就壮族  相似文献   

2.
关于历史上壮族社会的奴隶制问题,史学界尚多争论,难得一致。有的主张,壮族在秋春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并进入奴隶社会,唐宋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有的则主张,壮族没有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而是自秦汉起,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有的又认为,桂东、桂中、桂南地区的壮族社会,于秦汉之际便进入封建社会,而桂南地区的壮族则从秦汉开始逐步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壮族社会的发展不仅同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早晚及深浅程  相似文献   

3.
明代初年壮族分布的问题涉及到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关于壮族迁徒的记载。 壮族是否岭南土著,我国学术界曾有不同意见。经过长期探讨,七十年代以后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壮族是土著民族,是从岭南百越族群发展来的。但是,对于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有关壮族迁徙的记载,迄今未见展开研究。照这些记载的说法,明朝初年广西  相似文献   

4.
海内外各界翘首以待的《壮族百科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500多位壮学研究专家、学者两年多的悉力协力和精心编纂,终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值得一千五百多万壮族人民庆贺的一件喜事,她终于有了一部全面反映本民族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建设成就的专门《辞典》。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壮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一个壮族的儿子,我为《辞典》的出版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且为编篡《辞典》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专家、学者表示深深  相似文献   

5.
古壮字于隋唐时期基本形成 ,宋元明清在民间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记录和创作民间长诗、经诗 ,麽经《布洛陀》就是古壮字结出的硕果。收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 2 9种本子 ,全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的社会情状 ,是壮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仅就其中的创世神话、民间传统宗教、私有财产引发的家庭矛盾、奴隶制产生等十个方面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壮族教育史略论李彦福,何龙群(广西教科所)(广西区党校)一、壮族教育史的分期壮族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它是伴随着壮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壮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壮族教育史的分期是依据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划分的。目前的壮学界对壮族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古奴隶制初探——蒙古诸部统一前的社会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统一诸部于一二○六年建立起统一的蒙古族政权以前,蒙古的社会性质如何?是氏族制,抑或奴隶制?长期以来众议纷纭,始终未得到园满解决。一种意见认为,蒙古族没有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而且游牧民族也不可能形成奴隶制。诸部统一前,蒙古族是处在氏族制末期,奴隶虽然存在,但只是家庭奴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现象。诸部统一后,蒙古族越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直接由氏族制过渡到封建制。另一种意见主张,诸部统一前,蒙古族是处在奴隶制发展阶段,当其迈出原始氏族制之  相似文献   

8.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七月号)发表的《壮族“歌圩”》一文,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现将两篇不同意见的来稿刊载如下。我们认为,对壮族“歌圩”的看法,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而不同意见的讨论,则是澄清思想,提高执行民族政策自觉性的重要方法。我们欢迎读者就壮族“歌圩”和其他少数民族类似活动的问题,继续发表意见,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壮族古代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两种.民间文学在壮族古代文学史上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但是文人文学也不可忽视,它弥补了壮族文化的一个缺陷.从清中叶汪森编《粤西诗载》起,经张鹏展辑《峤西诗抄》、梁章钜刻《三管英灵集》,到刘介撰《广西壮族文人文学史概要》,可以认定为壮族文人作者的,自唐、宋到清,约有一百多人.这些文人经过长时期不懈的努力,在本民族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借助于汉文,推动了壮族古代文化的发展.这些文人作品中,清之前期大多为零篇断章,到后期,以诗歌为主体的文学才逐渐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递分为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种,横向传递是指民族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文化信息,加强民族内部的组织性,使民族文化得以维持、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联系。纵向传递即社会化过程,指上一代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使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而且也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传递。壮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分布广泛的壮族才形成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多个民族;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联系,壮族才一代一代地存在和发展下来,而不是演变成其他民族。但作为壮族文化一部分的壮族文化传递,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正因如此,壮族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实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首子信仰与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首子信仰是建立在远古壮族家庭社会文化建构之上的一个重要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属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范畴 ,是远古人类把食与生命、食与生殖联系起来后 ,在食与生殖链条上产生的对首生子的神秘和崇拜。认为首生子具有超凡的生殖神力 ,食之可带来生殖的繁盛和生活的兴旺发达 ,并以此为开端产生一系列的习俗观念和意识。这一习俗观念和意识经过多次的历史变革和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但其核心内容却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淀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结构之中 ,成为壮族伏依兄妹神话、《唱罕王》、《莫一大王》史诗、刘三姐传说中的首子悲剧命运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13.
当我接到1988年第4期《广西民族研究》时,很感兴趣地连续读完了《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以下简称《论断裂现象》)、《论壮族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及其中的卑弱成分》,(以下简称《论卑弱成分》)、《对古老壮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以及《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以下简称《影响》)等几篇论文,我被各位作者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对壮民族文化所作的科学的反思,特別对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否经过奴隶制,是壮族史上一大悬案.解放以来,史家对此提出了不少见解,有许多真知灼见.然而直至今日,依然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壮族历史进程的特点把握欠准.壮族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一,壮族社会的演进有自己殊特的条件和情况.其二,壮族没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无法记载壮族社会的演进情况.唐以前虽有郡县,然姑且羁縻而已,汉族史家鲜能深入"蛮荒"之地,故而史籍的记载支离破碎,甚而至于空白,无法给人予完整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汉文史籍,是很难作出准确判断的.本文拟采用民族学、社会学的方法,结合文艺学和语言学等,纵横比较,进行多层次、多梭面、多视角的立体研究,作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梁敏壮族的先民源于我国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质、骆越,这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者的共识,但对西瓯、骆越究竟是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支或两支以及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却有些不同的意见。①我们认为西瓯和骆越是百越民族中文化和语言等互相...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候,一部系统论述壮民族发展历程的著作——《壮族通史》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一千多万壮族人民高兴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全区各族人民高兴的事情。这部《通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观、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研究了壮民族的渊源、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与特点。它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弘扬壮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促进我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相似文献   

17.
桂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较为频繁,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特征及壮族迁入情况,分析了壮族迁入这一地区之后与其他各族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认为壮族的迁入促进了桂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一中国的族群政治》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以解构中国民族识别为切入点、继而质疑中国民族政策为研究目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通过梳理壮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考察了当代中国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政策与壮族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壮族是中国基于政治需要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民族.然而,这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视角、理论和方法在对壮族身份认同分析时陷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危机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在解释中国民族识别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