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明举  吕佳 《天府新论》2005,(Z1):148-149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占有统治地位,法律哲学也为教会及其教义所支配,成为神学的一个科目.早期基督教著作家中最重要的首推奥古斯丁,他建立了以神权政治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体系.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在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体系是基督教圣经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种巧妙结合.阿奎那将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但仍然保留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正义观.这些法律思想对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些见解,有其启示作用,不可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自然法"的中西方法律思想比较研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中国古代有无"自然法"问题.大部分学者均同意梁启超提出的"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的自然法"观点以及将老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的"法自然"、"法天"、"无为"、"天命"、"天理"等思想一概称之为"自然法"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参加该问题研究的学者的范围比较狭窄、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该问题系统、深入的论述和研究以及研究的范式和角度比较单一等.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法律思想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黄遵宪,认为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丰富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政治人物,他在引进西方民主、法律思想及在法律实践方面的活动,对促进中国封建法制向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自然主义是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自然法思想的重构。传统自然法二元论的基本特征由于受到了怀疑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而难以为继,只有法律自然主义才能将二元论法律思想合理地延续。其次,法律自然主义则以"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中解决了自然法学说中个体与共同体分离这一逻辑困境,并通过为应然法与实然法之间提供一种经验性的实践介质而解决了其实证性困境。此外,法律自然主义也以其法律消亡论开释了传统自然法理论中的固有矛盾,从而重构了一幅适合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版本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窗口,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能不在法律中得到反映。本文对一些先秦法律用语进行考察,发现在中华法系起源时期有以下文化特征:鲜明的等级法思想、耻辱性刑罚特征、家族本位的宗法制思想、刑德合一的怀柔政策。这些特质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君主专制的社会特征紧密相关,与处处追求平衡和谐的中庸思想密切相联,同时又和崇尚礼教文化的民族心理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曾经引起了我国法学界的热烈讨论,但是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逻辑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弄清楚法律信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法律信仰的对象只能是自然法,而不能是实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法信仰"的概念比使用法律信仰更加准确.而作为法信仰的现实归依,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信仰的品质,因此,树立对宪法的信仰,是我国当代法信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任何民族都有历史形成的意识层面的"基因"。中国传统的"天道哲学"是经验的,由此演绎出"法出于权"的法律观和"家国一体""差等秩序"的国家观,并在此基础上置换了某些西方舶来价值的终极指向。现代政治建设应引导社会培育现代的法律观、国家观,关键在于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是近几年法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类似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我国法史研究领域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试图从老子与西方自然法对如何建立法和谐秩序这一问题的回答入手,分析老子法自然思想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对此所寻求的对策异同,批判地理解两者法律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法制思想当中是否蕴涵有西方的自然法思想,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本文着重从两者思想中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一些关键点着笔,分析了两者思想在本质层面的几个相同之处和不同论断,认为道家的思想当中蕴涵有部分自然法思想,故而认为,道家的法制思想属于"半截自然法"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先秦(春秋战国)法律思想的主旋律是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与融合。这一过程可以从鲁国文化、晋国文化、齐国文化的文化传统及其外部联系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鲁、晋文化曾经发生整体对立,但亦存在局部重叠。战国末期,荀子在吸收融合鲁、晋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齐学体系,从理论上完成了儒法合流、礼法统一。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就是在齐学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刑法典确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之后 ,怎样弥补刑法的漏洞又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许多学者支持将判例法做为一种救济方法 ,提出建立成文法为主 ,判例法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人不支持这种观点。理由是 ,君权神权这一判例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已不存在 ;随着法制建设的迅速发展。法制不完备、不统一的现象趋于消亡 ,而判例法赖以生存的遵循先例原则也存在严重弊端。因此 ,我们在判例法这一问题上 ,必须冷静而谨慎 ,合理吸收其精华、精髓而不能拘泥于形式。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用理性和道德改造传统宗教,认为神即理性,善为神的本性;用“灵机”代替神谕作为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肯定了人在生活中的主动作用。苏格拉底怀着坚定的唯灵主义信仰,并以身殉道。苏格拉底的神是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周云 《学术探索》2012,(8):25-27
根据现行有关民办高校的法律规定,可以对民办高校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发现很多法律问题,可以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法律性质,却难以判断民办高校是否属于法人以及属于何种法人。建议引入"民办事业单位"的概念,将非盈利性民办高校作为事业法人、将营利性民办高校作为企业法人。《民办教育促进法》存在的不合法之处,却是合理的和符合实际的,因此需要修改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4.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法制的功能认识不同,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聚居区的稳固苗居社会,离不开习惯生活上所产生的理词扮演的规范性角色的指领和维护。当下,苗族传统习惯中的规范、制度效力逐渐弱化,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苗族理词仍在苗族村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因此,研究苗族习惯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苗族习惯法载体的理词又是构建现代化的法律体系不得不直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理念:法律的社会化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范进学 《齐鲁学刊》2005,1(3):133-137
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已近20年了,这场旨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观念的法律社会化运动,其理论设计和实践效果昭示:以往的法律社会化运动只是法律条文的社会化,而法律理念的社会化才是法律社会化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法律发现的场域是法律渊源.法律渊源只有与法律发现相结合才能彰显它的方法论意义.然而,对于法律渊源的认识,学界存在含义不清、定位不明的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对国内外法律渊源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方法论意义,并对我国当下法律渊源表现样态进行厘定.  相似文献   

19.
柴荣 《河北学刊》2007,27(1):210-213
民国时期的民法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法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民法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体现了世界民法社会本位的新思潮;其继承清末变法修律的传统,凸显了西方民法理念与中国传统民事习惯进一步磨合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判决的可接受性是司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之一,而权威的存在对于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权威并未完全树立的情况下,借助于其他权威类型可以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作为非正式法律渊源的民间法就是其中之一.民间法的权威来源于对传统的尊重,它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可以从实体、形式和方法等多个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