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2003年全国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状况,发现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与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居住地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通过调查还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在整体上还是偏向物质主义和浅层次的,因此也是有待推进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波兰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轻人是21 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的环境生态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环境意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与国外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比较,分析差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环境教育,更好地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与波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同学们对参加环保活动的意向和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姜韫霞 《学术探索》2005,(3):136-141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遭遇危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人类文明赓续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5.
6.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高文金 《理论界》2006,(9):48-49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人类共同性、公平性井然有序的竞争性等前提条件下,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等,使得代内人和子孙后代间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需求的福利代际均等以保证人类发展得以持续进行。环境与道德是不可割裂的,只有树立环境道德,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意识自觉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公众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上,要走有效减少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之路;在文化建设上,要把低碳理念内化于碳排放技术革新、低碳制度创新及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之中;在生活方式上,要规制和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吸纳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主义思想以及新节俭主义思想,践行有益于低碳社会建设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之间存在内生性的理论联系,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的断裂是影响制度产生法律效果的重要原因。在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相关法律制度文件中,存在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断裂的问题,表现为滞后性、形式化与工具化、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人情文化阻力、社会力量不足等造成的,需要积极推进理性意识的转型、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市场格局,并从社会整体着手,软化东北地区制度供给意识的"外壳",实现内部观念的法治转型,以弥合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9.
环境意识是影响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调查农民环境意识对于了解农民环境素养,促进环境友好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有必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景泰县泰和村为对象,调查该地农民的环境意识情况,并分析调查结果和影响农民环境意识的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地球遭受着人类的劫掠和破坏.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威胁.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改革发展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当前,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环保顶层设计基本完备,环保战略有了质的跃升,进入大环保理念新时代。步入新时代,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从属性转向并列性,绿色发展成为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遵循。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用金山银山建绿水青山。用金山银山建绿水青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推进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建立生态文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确保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从静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中国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其主要思想表现为对圣人的"德治"、"仁政"的张扬和对"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的推崇.西方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代表人物为亚里士多德,其所宣扬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与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代谢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产业生态化研究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并以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拓展已有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选择,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良性互动为目标定位,强化"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运行机制;并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