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2.
1974至1990年间,围绕中学里应不应该教授哲学,以及哲学教学与哲学研究是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德里达写了大量访谈书信和随笔文字,这些成果后被辑成《哲学的权利》。其中的第一部分于1990年以《谁害怕哲学》为题出版,书中有一章题为《黑格尔的时代》,专门讨论黑格尔时代的哲学问题。德里达开篇引了黑格尔1822年所撰一封信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后现代越发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葛南  张传宏 《现代交际》2013,(12):57-57
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入手,对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的“戏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中的“戏仿”现象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生命力。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帮助文学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美国文学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使研究人员和读者对美国后现代文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法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鲍德里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着这位极具感染力的哲学家,并掀起了研究鲍德里亚思想的狂潮,被人们称为"鲍德里亚效应"。现代学者把鲍德里亚定义为后现代主义的牧师,认为他是后现代的先驱。对于鲍德里亚的思想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就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太不可思议了,地球上会存在这样一堂哲学课,”黄梓姣说,“这是所有人的集体感受。”“脑袋像被通了电源。”  相似文献   

7.
尾关周二教授在《共生的理想》一书中,把共生概念在现代日本的使用分为三个类型,即“圣域共生”、“竞争共生”和“共同共生”。他还进一步从它们与现代性(modemity)关系的观点出发,把三者分别同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联系起来。如此,“共生”就不仅是表征人们社会交往特征的描述性概念,而且具有了区分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哲学涵义。本文仅从社会思想史角度对此做出某种回应,就正于诸位。  相似文献   

8.
资讯     
凯恩斯的社会哲学万维读者网最近刊载陈翰笙的文章说,第一次听到凯恩斯的名字及读到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是32年前的“文革”时期。书中的最后一章“通论导致的社会哲学”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真正令我心动、使我折服的,是包含了下面两层意思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DV影像记录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哲学观念密切相关。所以,随着世界哲学观念、文化思潮不断的发展.艺术创作自然会呈现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特质。文中将以DV影像为典型.阐明后现代思潮对DV记录影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一书中主张,哲学无法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传统哲学关于哲学处于诸学科层系之巅的断言是一个错误,在一个世俗化了的世界里必须加以抛弃,人们应该从实用的、解释性的和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哲学。这一反本质主义的哲学观使他赢得了广泛赞誉,奠定了其在当代哲学界的地位,同时,他的观点也遭致了许多批评。  相似文献   

11.
由于网络爱情所具有的既隔离又连结的特性,使得人们获得较高的安全感的同时,又保有与他人的亲密感。所以,在网络中形成和发展的网络爱情所反映出的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人们既想发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渴望社会生活,同时又不想被伤害等精神旨趣,与“后现代情感”存在着逻辑的耦合与同构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网络爱情所具有的既隔离又连结的特性,使得人们获得较高的安全感的同时,又保有与他人的亲密感。所以,在网络中形成和发展的网络爱情所反映出的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人们既想发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渴望社会生活,同时又不想被伤害等精神旨趣,与“后现代情感”存在着逻辑的耦合与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说起“功夫”,我们马上会想到武术,想到李小龙,想到少林寺,但事实上,中国传统中的“功夫”一词,其含义远远超出于此。在倪培民教授的眼里,“功夫”是一个桥梁,他借用这个桥梁巧妙地打通了中西方哲学,使我们找到了中国哲学中很多已经失落的意义。正如倪教授所说:用“功夫”概念来诠释哲学,不仅能让中国哲学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也可以给西方哲学注入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的实质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以“解构”传统和权威为目标。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反映了青少年崇尚公平、重视参与的行动取向,凸显了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15.
被默顿誉为“既是社会学之父,又是科学社会学之父”的实证主义哲学鼻祖孔德,曾把人类精神进化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哲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而他所处的19世纪中期,正是理性高扬,实证科学迅猛发展,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恩格斯)的时代。在这一强劲的时代潮流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科学)被看成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卡西尔语)。按照海德格尔的观察,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众神逃遁,大地解体,天上没有了奥秘”。  相似文献   

16.
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他的代表作《白噪音》通过对格拉迪尼一家生活的描述,“复印”了美国当代生活,讽刺了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后现代文化,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精神危机。本文拟从后现代社会生活和对死亡的恐惧两方面分析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危机,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对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亭 《现代交际》2013,(9):61-62
韩愈《答李翊书》提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对于“蔼如”一词,王力和郭锡良这两大家解释却不一致。王力将其解释为“茂盛的样子”,郭锡良解释为“和顺”。通过对古代字典和词书的查阅以及《答李翊书》的文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更为贴近韩愈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一词原本并不是中国哲学的固有概念,而是一个伴随西方现代化而输入中国的外来语,它的形成应当与盛行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线型进化史观密切相关,在当今实际生活中它似乎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普适性的价值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是对西方人的现代发展观最精辟,最生动的概括。古代中国“终始转移”的创  相似文献   

19.
刘瑞 《现代妇女》2014,(2):131-132
高中数学课程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这样的课程观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对现代课程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这些理念都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试图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审视高中数学课程,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邱杉 《职业》2011,(30):91-91
最早的审美意象要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提到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在这里“意象”实为“心象”,是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心理现象。刘勰最早将“意”跟“象”这一对哲学意义统筹于文章之中。唐天宝年间蔡希综又首次将意象引入书论:“祢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有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意气象,是为天纵。”在此,意象是自然之象于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