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窃听事件最终的结果,可能仅仅是默多克暂时蛰伏。只要媒体的资本化一如既往,默多克和他的继承者们还会继续呼风唤雨。  相似文献   

2.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经发展成为一出“官商勾结”的悬疑剧。英国政界人人都想讨好默多克,而默多克则利用手中的新闻资源为政治家背书,换来更大的市场蛋糕,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媒体帝国”。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自由理论最先起源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但同时弥尔顿的新闻自由思想也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并对后来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新闻报》所曝出的“窃听门”事件让人们重新认识与反思西方新闻自由.媒体如何在尊重公众隐私权的基础上更好地报道新闻,赢得经济效益同时又能够赢得社会效益,同时公众应去追求那些积极向上的信息,摒弃那些不良的嗜好.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闻世界报》的窃听丑闻,突破了新闻法理和道德的界限,对民主制度、新闻独立精神、新闻自由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这些教训应成为世界媒体从业人员的镜鉴。从古至今,西方新闻自由理论虽然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但现实中的新闻自由权却被不良记者任意滥用,公信力成为政府与媒体之间利益博弈的最大牺牲品,本文试图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件出发,分析西方传媒虚假的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5.
印初薇 《女性天地》2011,(12):46-49
默多克在窃听事件听证会上遭突袭,邓文迪飞拳救夫,被评为年度最佳护夫品;台湾律师阿中陪伴烧伤严重的未婚妻Selina248天不离不弃,两人10月正式结为夫妻。爱情的可贵不是一起拥有那些凡俗的甜蜜,而是,当我的世界坍塌时,你仍然是我最坚定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6.
传媒览要     
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5月8日“窃听门”风波未了,支持率直线下降的美国总统布什再次遭遇“新窃听门”。美国媒体近日披露美国最大的几家电话公司向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提供了2亿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到底是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呢?“9·11”事件后,在“反恐高于一切”的方针下,美国又出台了一部《爱国法》。2002年11月,布什签署《国土安全法》,这两部法都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美国国内机构与人士进行情报侦察的范围。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南方公司…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系,这场争论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8.
默多克事件反映出来的,是新闻自由,或者说西方新闻秩序的困境,究其本质,这是政府、媒体、受众三者博弈的结果。政府的主要资源是政治权力、媒体的主要资源是影响力、受众的主要优势则是数量。这个博弈的基本规则是政府努力获取对信息流动的控制,影响受众的行为,最终获得选票和支持;媒体的终极目标则是利润,这是市场经济所规定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李朝  康兰平 《现代妇女》2014,(11):409-410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利益、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冲突加剧,突发性事件频出。应对突发性事件,政府相关部门应与媒体达成齐心协力,达致和谐的互动和沟通,媒体应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掌握事实的资料,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分析事态发展,以正确的态度报道预警新闻。与此同时,政府对媒体的预警报道应审慎对之,在对各方面的预警信息进行甄别筛选的基础上,对有效信息汇总并通过权威机构及时发布,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应对,只有媒体与政府实现良性互动,抓住最佳的报道时机,从而避免预警不足或者过度,使得"预警新闻"能够充分发挥其服务民众、降低损失的功效,并在双方契合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传媒预警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默多克新闻集团丑闻、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达芬奇家居涉假事件……无论是公共机构还是商业企业,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危机让当事人“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1.
正真实的事例总是最吸引眼球的,本文开头就不赘文铺垫了,直接让大家看看光伏行业几个鲜活的新闻事件及企业的处理手段。一、9月份,某港股光伏公司(A公司)与合作方EPC在一个光伏项目上产生纠纷,EPC将相关材料收拾齐全打包发给各路媒体。行业媒体和财经媒体在周五、周六相继报道后,A公司引发股东和投资者质疑,之后的周一遭遇停盘。周二复盘的同时,A公司才发布相关  相似文献   

12.
传媒大亨默多克提出与邓文迪离婚,引发广泛关注。默多克发言人随后对外证实了离婚的消息,并指出默多克已经正式提出和邓文迪离婚。而前半年,他们的婚姻就已经“不可挽回地”破裂。当地媒体还透露默多克向法院递交的离婚申请文件只有一页纸。今天英国媒体称邓文迪对离婚毫不知情,双方将打财产争夺战。据了解,在默多克提出离婚前,他与邓文迪就住在曼哈顿。  相似文献   

13.
默多克生于1931年,今年已经81岁。别的81岁的老人早已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而作为新闻集团这个庞大的媒体帝国的舵手,他却不得不在英国忍受其“一生中最卑微的日子”,在英国议会接受询问。还遭遇了一名男子的“餐盘袭击”,幸好他的中国太太邓文迪身手敏捷,出手护夫,挡掉了餐盘。  相似文献   

14.
建筑工程有烂尾楼,舆论场中有"烂尾新闻"。飞机上打人的方大国事件、"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山西苯胺泄露事件、天津蓟县火灾事件、山西静乐县县委书记"空饷门"事件等。这些事情披露后,领导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被媒体称为"烂尾新闻"。"烂尾新闻"背后有多少隐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是这些事件涉及的  相似文献   

15.
《中外书摘》2010,(8):25-26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著有《战时新闻传播诸论》、《正义与勇气——世界知名战地记者百人传》、《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等):媒体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秦德君 《公关世界》2008,(10):56-57
曾先后担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领导者需要形象顾问,这是一门学问,跟外界交流,你怎么样一个形象最好?走路该怎样走,应该有什么样的眼神,你这个手势应该怎么样,都有很多讲究。”  相似文献   

17.
追星:新传媒网络中的大众文化增殖与偏食──兼论当代青少年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导向孙抱弘"追星"及其有关的争论,一度沸沸扬扬成为新闻传媒的热点。那么,"追星"之根源何在?如何评估当代青少年的审美特征及趋势?如何对他们进行审美导向?这需要我们从文化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印度每30分钟就有一个农民自杀。1995-2009年间,印度有241679名农民自杀。农民现在变成了印度最高危的职业,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事先张扬"的自杀事件印度电影《自杀现场直播》(Peepli Live)讲述了一个卑微小人物因自杀卷入政治和媒体漩涡的荒谬故事:布迪亚和那塔是印度北部农村毕布里的一对兄弟。为了给老母亲治病,他们用家里的地作抵押向银行贷了款,如今还不上款,土地面临被银行拍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近来.有关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的报道无疑是各类媒体上最吸引受众眼球的热点。如果没有“意外”.“齐二药”事件很有希望进入2006年新闻的“TOP 10”。因此,很有必要给这个新闻事件准确定位。现在媒体上都称之为“假药”事件.似乎有失准之处。联想起去年阜阳的“毒奶粉”事件.窃以为将其定性为“毒药品”事件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0.
曹影 《现代交际》2011,(3):131-131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就是记者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金钥匙"。提问得当不仅会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有时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社会不同层次的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中要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逐步解答问题。总之,成功的采访是写好新闻、拍好新闻、打造新闻精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