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最近几个月,从美国末日博士鲁比尼"中国经济2013年硬着陆"开始,加上美国知名军事政治专家弗里德曼对中国"不是崛起,而是崩溃"的评价,以及投资大鳄索罗斯"中国错失抑制通胀最佳时机,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等指控,新一轮中国崩溃论再起。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复苏无力,日本经济衰退,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而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通胀压力比中国更大并伴随经济减速。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培训现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义龙 《职业》2011,(2):133-133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才能、知识和创造力已代替金融资本成为新的稀有资源。现代企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围绕"人"来构筑企业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回望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真可谓是千言万语道不尽。一方面,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全球范围内暗潮涌动。刚刚开始的经济复苏,遭遇了肆虐的欧债危机的当头一棒。还算得上是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也被这股突如其来的风险搞得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年初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遭到了宏观调控的横向拦截。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让经济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二次探底"的说法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没有走出困境,总的判断是,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放缓,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仍然不被看好,甚至有下滑的可能。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金融市场风险激增、欧债危机加剧、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情况下,大多经济学家都对2012年世界经济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危机     
刘吉 《科学发展》2010,(1):29-34
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认识经济危机,这次"次贷危机"让我们亲历了一次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有的专家还认为这次经济金融危机超过了当年的"大萧条"。现在全世界都在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各有对策,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要正确应对经济危机,必先正确认识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明棋 《科学发展》2011,(10):21-30
美国经济复苏总的势头没有改变,但是增长乏力,面临着非常多、非常严峻的挑战。关国货币政策现在还面临着两难的窘境,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债务上限问题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预计美国整个财政政策将被迫做出调整。短期内,美国经济将在一个中低速增长中波动。  相似文献   

7.
苏聪 《现代交际》2011,(3):140-140
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要面对和需正确处理的一对很重要的关系,就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人的发展和实现经济的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宏利,宏利,我今天还了两笔债,都是几千元呢,你今天也不错,没有把床搞脏也没有把衣服搞脏!" "宏利,现在吃一片退热药,来,把嘴张开一点,这是药水,不能洒掉哦……"  相似文献   

9.
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心错位的深化,导致1990年代以来金融和经济社会危机不断。2008年以来,各国货币扩张暂时推后了危机,"贫困性增长"在部分地区还在继续,但这只是在更大程度上积累了矛盾,危机并未轻松过去。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出现惊人的巧合。2000年,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之贡献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和贡献度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弗里德曼呼吁美国人扔掉手里的大多数信用卡,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与投资,以度过经济危机,同时号召中国人接过美国人丢弃的信用卡,大力消费以提振经济。这比起米尔顿·科特勒开出的3.5亿张信用卡的"药方"更猛、更直接,也更危险。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过去5年,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在复苏的边缘挣扎.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人现在的家庭总收入还不到1989年的水平,欧债危机也未见曙光.徘徊于"失落的20年"的日本,更谈不上复苏. 中国经济增长也不复10%以上的高速增长.除中国之外,曾经风光一时的新兴经济体,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与否的猜谜游戏中,经济波动如过山车. 第三次金融危机,真的会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爆发吗?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有"数据帝"之称的罗思义.  相似文献   

12.
使用筷子对中国人来说是本能,对外国人来说却是"技能"。中国人从没想过把筷子当成一种"先进工具"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去使用,但美国人却能弄出一个筷子使用"说明书",让食客在吃中餐的同时充分体会里面的"中国文化"。一次,我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市中心一个餐馆吃中餐时,竟然看到桌上的筷子用一个红色的小纸袋套着,袋子上还郑重其事地画着示意图。早就听说国外很多中餐馆都提供这样带"说明书"的筷子,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系,这场争论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4.
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服务化"、"融合化"、"网络化"、"高端化"、"两极化"是服务经济的形态特征,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稳定增长是服务经济的运行特征,集聚发展是服务经济的布局特征,对制度环境和综合配套环境要求更高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特征。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从初级向高级发展,从传统向现代发展,从非生态化向生态化发展。体验经济可能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人来说,以国企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的扩张,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与美国竞争的将不仅仅是大企业本身,还会是企业背后必然存在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6.
林毅夫等人在《经济学》(季刊)上有一篇文章,讲到马寅初留美回国13年没有出版过一本经济学著作,后来到南方才写出大作,跻身于四大经济学家之列,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南方沿海地区为中国经济重心有关”,他们并且断言:“经济学家只有置身于商品经济特别活跃的经济重心地区才能切身感受到现实经济的推动力,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而加以深入研究。”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者,我首先想明确地指出以上说法与事实不符,因为马寅初在来上海前的13年中,不仅出版过四册《马寅初演讲集》,而且还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社”,并…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功成身退,卸去他担任了长达18年半之久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年近80岁的格林斯潘在任期内先后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四位总统,对华尔街、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世人难以忘却在他努力之下所缔造的美国经济神话——这是让美国人怀念的“格林斯潘时代”。难以忘却的“格林斯潘时代”格林斯潘是公认的美国资本主义守护神。他像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门神一样,帮助美国经济挡住了诸多灾难性的危机。他长袖善舞,成功应对了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预见并引导美国经济在1…  相似文献   

18.
黄永忠 《老年人》2012,(3):16-17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全球经济似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然而从2009年年底开始,主权债务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先是迪拜债务危机,后是愈演愈烈的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下半年,欧债危机更是出现了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  相似文献   

19.
睿雪 《女性天地》2010,(12):19-19
她出生在美国,7岁时回到家乡台湾;侣岁时,她又到美国一流学府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管理;2003年,还在读书的她到秘鲁实习,那里的贫困触动了她。她时常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好的机会,而那些贫穷的人没有?在一个贫穷的地方,我很容易就可以搭车、搭飞机,但那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女孩从此下定决心将来要自己创业,给贫困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此改变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中国终于有勇气凭良心说话,承认自己对不起司徒雷登,对不起这位为中国活了一辈子的美国人。"《南风窗》杂志2011年第4期刊登了《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一文,不仅试图重塑一个"别样的司徒雷登",将之装扮成一位"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和伟大的爱"而献身中国的爱心使者,甚至要国人向这位原本"别了的司徒雷登"道歉。 然而,司徒雷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如果说,1946年就任大使前的司徒雷登还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教育家"的话,那么,1946年以后的司徒雷登就成了美国在华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其个人人格已经过了帝国主义的"格式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最紧要关头,是中国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压迫深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司徒雷登已没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些"中国朋友",这时他心目中有的只有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