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个月,从美国末日博士鲁比尼"中国经济2013年硬着陆"开始,加上美国知名军事政治专家弗里德曼对中国"不是崛起,而是崩溃"的评价,以及投资大鳄索罗斯"中国错失抑制通胀最佳时机,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等指控,新一轮中国崩溃论再起。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复苏无力,日本经济衰退,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而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通胀压力比中国更大并伴随经济减速。  相似文献   

2.
华裔"虎妈"蔡美儿在美国挑起的不仅仅是一场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中美争论,从更为深层和隐秘的层面观察,"虎妈"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中的焦虑感。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美国会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给中国?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系,这场争论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4.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中国模式,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人那里,"改革开放"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可以交换使用的同义词。而"改革开放"又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自由战略是延续自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渗透游戏的网络翻版。撇开漂浮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泡沫,美国推进互联网自由,"帮助"网络活动分子,提供官方翻墙软件的目标,与当初设立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从事颠覆性短波广播相比,并无本质区别。由此产生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让中国确信,存在并采取旨在颠覆政权行动的美国,对中国是友好的?如何让中国接受游戏规则,即在信息空间保持这种状态,而在其它问题——比如维持美元稳定——中国有必要,甚至有"义务"保持对美国的"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松健 《现代妇女》2014,(11):163-164
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我国完善科学的税收制度的重要举措,但在税权失衡分税财政体制下,"营改征"仍面临立法权和收益权不科学的限制。同时在法治中国的语境下,"营改增"法制保障弊病突出,合法性缺失、理念滞后、配套法制不足使"营改征"遭遇改革的重重包围。为使"营改征"发挥税制科学的目标,实现税权衡平是关键,这就要求我国完善"营改增"法律保障机制,从科学立法、衡平税权、均等财权等领域制定或修订现行的法律制度,从而最终实现"营改征"税权衡平的法治化改革预期。  相似文献   

7.
美国中产阶级为何从很多人期望的稳定力量变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主力?所谓"橄榄型社会"的稳态多半是一种阶段性的迷思,"中产阶级"与"自由、民主、平等"的关键词链接,更多半是心理上的安慰剂,既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8.
孙蝶平 《老年人》2011,(7):40-4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相似文献   

9.
成敏 《现代交际》2010,(7):40-42
在美国文学中,"上帝"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概念,且其形象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的有效传达为立足点,从"上帝"一词的内涵着眼,追踪了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殖民地时期、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至今这几个典型阶段中"上帝"形象的变化发展,并辅之以简笔漫画作为补充说明,从而使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0.
《安家》2014,(12):184-185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和居住理念里,"家人+庭院"才称之为完美的家庭。也正因如此,从古到今"无庭不成居"延续千年,没有庭院的家是不完美的。前庭后院的生活,有天有地,有花前月下的优雅浪漫,有家人嬉戏言欢的幸福故事,有邻里亲朋的相聚时刻。然而随着土地的锐减,城市庭院正逐渐消失,缅怀庭院生活,重拾中国庭院生活形态,成为许多都市精英对理想居所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缪茜惠 《职业》2011,(33):72-73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公平"现象司空见惯,教育不公尤为突出。解决高职教育不公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亟需高职院校迅速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辟教育公平"试验田",为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献计献力。  相似文献   

12.
以改革的思维调整宏观经济治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萧条进入了复苏,但从"止跌-复苏"四阶段理论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还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本次刺激计划本质上是投资驱动型方案,而以投资为主体的短期刺激政策并不足以引领中国走出"周期性"与"全局性"的经济衰退。本文认为,"扩内需"与"增长模式的转轨"必须以"改革"为前提和先导;短期宏观刺激政策的效率不取决于刺激的大小,还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观传递机制的重塑。因此,以改革的思维调整宏观经济治理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政治最大的区别是,直到100年前,中国人总是在考虑"天下"。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不会以"国"的概念考虑问题,觉得国家就是天下,中国人不习惯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或者我们跟周边的国家是否会有矛盾冲突。可是西方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政治最大的目的就是法家所说的"富国强兵"。西方人考虑的是"国家"的概念,怎么为国家服务。这种想法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国家"与"天下"的差异是中西方最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所选择的渐进式改革路径是否可以说是成功的?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回答。根据经济学家通常的理解,"模式"是一种理论性构架,描摹现实经济中的一些特定关系。"中国模式"的"模式"一词,更多指的是一系列历史事件所组成的一个真实过程,而这一过程足以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方式或范例。  相似文献   

15.
熊全高 《职业》2011,(26):74-75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倡议:中国应设立自己的感恩节,"感恩教育"应势而生。而中职感恩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翁金凌 《职业》2012,(2):29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进入了二次触底阶段,全球经济一片萧条。因结构性错位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国内相当数量的企业正面临大面积的技工荒,"中国制造"正面临严峻考验。危机,有危便有机。现在也正是肩负劳动力大军培养任务的技工院校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近年来,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魏陆民 《职业》2011,(2):8-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有关"用工荒"的报道更是频繁见诸于  相似文献   

18.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这个一贯非常保守的国家里,"保守"本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负面词汇,只有求新、求变才是政治正确的。其实这也难怪,几百年的固步自封使中国喝下了近代史上的百年苦酒,这酿'成了中国人对"保守"的恐惧。  相似文献   

19.
刘荣 《城市观察》2011,(3):123-128,109
在城市史研究中,"资治"和"通鉴"本该是一对并重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两者反而形成了悖论。在具体的城市史研究中,重视其"资治"作用,忽略其"通鉴"作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对城市史的研究进行综合考察,并以失败和成功两方面的案例来说明,在城市史研究中,"资治"和"通鉴"是可以得到有机结合并且达到最佳状态的。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共同购买"者们显然更向往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面互动的小农场。最近,"上海菜团"一位成员因怀疑自己订购的蔬菜并非农场承诺的"不施化肥农药"那么健康,于是想找有关部门鉴定一下:第一个电话打给农委,对方介绍了蔬菜办;第二个电话打给了蔬菜办,对方说他们只接受执法部门的送检,不接受个人委托,然后介绍了食品药品监督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