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小涓 《中外书摘》2011,(11):22-24
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前三十年相比,今后中国继续发展的条件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比如说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增劳动力的趋势肯定是比较快地在减少,整个社会也在比较迅速地老龄化;  相似文献   

2.
荷兰病是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国式荷兰病是中国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三螺旋模型原指政府—产业—大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以三螺旋算法为理论基础,类比于政府—产业—大学体系,用三螺旋模型研究在中国,资源转移效应—劳动力分布—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由于全国的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转移,使得劳动力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这样的劳动力分布情况,使得人口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许多乡镇也越来越小城市化,同时城市化也会加剧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效应。即资源转移效应影响劳动力分布,劳动力分布进而影响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对资源转移效应造成影响,他们三者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他们三者之间的"三螺旋"。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国家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市场制度中的绩效原则以及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系,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差异的基本格局。实证数据来自1996、2003年两次全国性社会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各部门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并不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而是呈现出诸多社会转型期的非常态特征。人力资本收益率并非纯粹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它的变化还深刻地反映了转型期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这段时间陆续收到友人关于民营企业家的质疑,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以最近被称为“王石捐款门”的事件为依据,而他们之所以向我提出质疑,是因为我曾一再主张,中国未来的民主需要学界精英、政界精英与商界精英在民主理念上达成最低限度内的共识,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商界精英,特别是民曹企业家,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将会最先跟进学界精英的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     
中国的现状与30年前的日本十分相似,中国是否会重演日本的故事呢?有些人认为中国正濒临崩溃。过去几年中,新增贷款吹起了房地产泡沫:金融滞后妨碍了居民储蓄的增长:廉价劳动力减少;廉价商品的价格开始上升;通货膨胀、石油价格暴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诸多危机,正引发市场衰退。  相似文献   

6.
张军 《职业时空》2005,(18):64-65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将庞大的理论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无疑是一个难题。而教育培训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合理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的关系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对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具体有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探讨了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一)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解释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收入最主要的变量,一个人的教育成就与其终生的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劳动力市场是媒  相似文献   

7.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来,如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成为学界广泛讨论的议题。2014年12月,来自智库、媒体和政界的智库研究者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上述问题作了精彩的论述。本刊采撷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如果房价失控,其他一切就都会最终失控,中国就会在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当年的日本和四小龙的时候,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被迫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大批在过去几十年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就会丧失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由此产生的近期和长期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应高度关注,及早绸缪。经济奇迹的背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之久,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奇迹与先前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奇迹的共同点都在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即有着相对劳动生产率而言的过剩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状元≠人才     
《职业》2011,(22):4-4
金榜题名时,状元最荣光。荣光过后,这些状元们走上工作岗位,在各自的领域表现如何?调查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无一位是在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学界、政界、舆论界,一谈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几乎都会提到“左右之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左”和“右”也被视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因此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分歧和对立.也通常被看成“左右之争”。但是,从政治学理论看,用“左”和“右”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思想分歧,事实上背离了“左”和“右”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要素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劳动力要素弱势地位及价格被严重扭曲的现象,现阶段主要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基于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工资论两种思路的解释。在对这两种解释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抽象世界的模型阐释劳动力要素地位差异所导致的经济增长路径差异,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历程亦验证了此观点。无论短期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要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劳动力要素地位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军强 《社会学研究》2012,(2):126-148,244
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学界和公共平台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政策汲取的税收会扭曲市场激励机制,而且通过提供慷慨的保障弱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动机,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支出具有刚性,难以控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保护与就业的关系,以及社会支出是否可控三个议题,从而否定了社会政策是短视国策的看法。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富与矛盾都在积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不可能继续依赖海量的投资和不稳定的外部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社会保护体制建设,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投资而非纯粹的耗费,中国可望走向更具韧性和更为人性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的商品只占世界全部商品的5% 中国可能是世界工厂,但是它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中国制造的商品只占世界全部商品的5%。中国也不是唯一一个低薪甚至是最低薪的国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与之接近,而且孟加拉国、印度、柬埔寨和越南的劳动力更廉价。非洲很多国家的劳动力与这些国家相比还要廉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增速已不及从前。高等教育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口结构转变已经开始,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近期停工事件和工资增长有紧密关系。悲观论者担心,工资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可能带来通胀,但通胀  相似文献   

17.
寻找“用工荒”的根源,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和产业周期性变化,使劳动力的供求出现时间上的“错配”,另一方面则是反映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从而产生用工“短缺”的假象。表面看来,“用工荒”的问题似乎只是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价格的问题,然而从深层来看,背后则凸显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拐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家茶座》2007,(4):155-156
《中国新闻周刊》发表同题文章,介绍近期关于中国民工荒的调查。文章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的了。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囊利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平衡问晨。 ★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者”不是《劳动合同法》,而是人口学变化所导致的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 ★法律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