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作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减贫交流的平台,近年在中非减贫合作上做了大量的培训和交流工作。2011年4月,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建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设计并执行的非洲第一个“村级减贫学习中心”在坦桑尼亚的佩雅佩雅(PEAPEA)村正式开始实施。这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在中非减贫合作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非外交不断发力。先是中国在2000年倡导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然后是2006年1月首次公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2006年11月,40多个非洲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与中国一道共商合作大计;2007年伊始,胡锦涛主席再度访非,5月10日,刘贵今大使被任命为中国首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相似文献   

3.
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明朝郑和的庞大船队,已让中国与这个古老大陆建立了联系——至今在非洲东海岸还能遇到自称郑和船队后裔的非洲人。与此后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隶贸易完全不同.中国人在非洲出现—开始就只是传播文明。  相似文献   

4.
要闻快递     
国际新闻非洲清洁能源期待更多投资为期3天的首届非洲碳论坛9月5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闭幕。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发达国家对非洲国家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投资,让非洲各国抓住机会和投资者以及各国际组织和机构交流,树立投资者对非洲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这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  相似文献   

6.
达尔富尔问题是苏丹有关各方为争夺自然资源而引发的一场部族冲突,达尔富尔危机不能93罪于中国。中国政府从未回避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国际责任。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已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达尔富尔危机既是对中国非洲外交的一场考验,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非外交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尔富尔问题是苏丹有关各方为争夺自然资源而引发的一场部族冲突,达尔富尔危机不能归罪于中国。中国政府从未回避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国际责任。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已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达尔富尔危机既是对中国非洲外交的一场考验,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非外交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和非洲关系史上,周恩来总理这次非洲10国之行,为发展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八国集团不断对非洲作出援助,减债等“扶贫”承诺。然而这种“扶贫”,实际上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所带来的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正是金融资本的注入将非洲国家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使其遭受日益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八国集团还利用一系列其他手段试图控制非洲发展的进程,目的是将非洲国家改造为符合他们利益需求的边缘群体。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中非在减贫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中非关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发起了“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其目标包括:分析非洲面临的发展挑战,探讨其加速增长、推动减贫的方式方法;分享中国特色的减贫与发展经验,推动新形势下中非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公私部门合作,促进非洲减贫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内容包括军事、经济等方面。伴随着这些援助活动,中国政府曾经派遣大量的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的项目及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外派的志愿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17日至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埃及、南非、坦桑尼亚等非洲七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此次访问是继年初中国政府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4月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三国之后,中国对非洲外交的又一重大行动。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后,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发展。中国与非洲远隔千山万水,但人民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的汉朝,中国同非洲就相互有所了解;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带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三次访问了东非沿海地区。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  相似文献   

13.
今年适逢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年初,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4月,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非洲3国。6月,温家宝总理专访非洲7国。本月,中国将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本刊特别访问了非洲问题专家舒运国教授,畅谈中非关系和中国的非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谢晓军 《老年人》2007,(3):12-13
2007年1月30日,胡锦涛主席抵达非洲西部的喀麦隆.开始了他的非洲8国之行。胡主席此次非洲之行,既是他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第3次踏上非洲这块美丽的土地,也是中国政府落实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所作承诺,巩嘲和提升中非传统友谊的合作之旅。宽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非新视野     
中国与西方有可能在共同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领域构建起新的利益交汇点,拓展出中国-非洲-西方国家多边合作与共赢的新机制。事实上,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大国力量重返非洲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摘     
国际International非洲国家的政治自由在过去的30年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治自由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1977年,至少有2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占总数的57%)被认为是"非自由"  相似文献   

17.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端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主义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这一区域。非洲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既受外界因素影响,又与非洲国家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多党民主化风潮、经济社会欠发展以及民族国家构建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伊斯兰主义思潮和运动不会改变非洲伊斯兰教总体温和且具包容性的大局,但其对非洲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伊斯兰主义在非洲会长期存在,但因自身矛盾重重,加之近年来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其遏制和打击力度,长远来看,伊斯兰主义在非洲难有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朝日新闻》7月19日发表题为《中国势力席卷非洲大陆》的文章,作者为杉山正。文章称,非洲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中国人,商业街上充斥着中国商品。据说在非洲的中国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文章称,中国也在大力实施文化战略。7年前,中国政府援助的"孔子学院"首次在非洲开办,至今已在约20个国家开办了30所学校。位于内罗毕大学的孔子学院在2005年开办时仅有29名学生,而今已增加到500人。  相似文献   

19.
在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中方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这次由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90多名部长以及1700多名代表出席的盛会,为企业带来了在非洲发展的战略机会。中国企业驰骋非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中非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帮助49个国  相似文献   

20.
非洲国家智库兴起于19世纪末殖民地时期,经历了初创期、勃兴期、调整期和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由于依赖西方资金援助、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加之易受国内政局变化影响、智库与政府间缺乏政策制定与人员的互动以及非洲智库对自身定位不清等原因,非洲国家智库对本国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力受到制约.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非洲国家智库除了聚焦本国发展议题外,还注重区域政策网络的建设.随着非洲国家智库自主性意识的增强,其合作伙伴和研究议题都呈现出"向东看"的趋势.中国应抓住契机,进一步助推非洲国家夯实智库的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帮助其增强对本国和本地区政策的参与度,提升对非洲舆论和公众的影响力,塑造多样化和理性化的中非关系国际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