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领导的在阿富汗的反恐军事行动,在国际法上找不到依据。美国以“自卫”为由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未能遵循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法规则,其行动的合法性令人质疑。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孤立主义”述评李明祥“新孤立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在美国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鼓吹“美国优先论”,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孤立派”战略分析家、共和党保守派帕特里克·布坎南。“新孤立主义”自产生后已经并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冷战后时代美国的外交...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中国“他者”形象的塑造,是随着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采用“和平演变”方式把中国变为“我者”的企图失败后,为了遏止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把中国变为“他者”,采用贸易战的方式进行打压。受挫后,竟罔顾事实,指使郑国恩(Adrian Zenz)之类的所谓“学者”,杜撰所谓中国新疆存在民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侵犯“人权”问题,其实质就是借打新疆牌,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七七事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及其原因。“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承认主义,其实质是不干涉主义。“七七事变”后,由于美国的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美国的远东政策开始有所改变,但不是根本的变化,绥靖仍占主导方面。主要原因是: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同日本维持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需要时间从战略、策略、军事上作充分的准备;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制肘;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山东问题看美日矛盾姚波在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对美国在本世纪初期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说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美国当时“颇有意主持公道”,有人则认为“美国自始至终以牺牲中国主权为手段与日本进行卑鄙的交易”,在巴黎和会上尤其明显 ̄①。本文同意...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以“用尽可能最小的代价取得对共产主义尽可能最大的威慑”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慑、联盟政策、心理战、秘密行动、与对手谈判等。“新面貌”战略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点,因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遏制目标。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以“共同理念”为基础把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共同理念” ,既是美国把同盟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核心内容。但随着美国政府“单边主义”色彩的增强 ,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裂痕也日益显露。“9·11”事件后美国决定绕过盟国自行其事 ,因而降低了盟国的军事作用。美国的同盟政策出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临时同盟取代以“共同理念”为核心的传统同盟的势头。这并不是美国外交风格的一个例外 ,而是美国同盟政策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9.
为了缓解“9·11”事件后中东强烈的反关甚至仇美情绪,布什政府决定加大对中东的广播宣传。布什政府认为,从整体上讲,中东的媒体环境对美国是“不友好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中东民众所接触到的有关美国的信息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被歪曲的”。这些“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误导了中东民众,使他们对美国产生了“误解”和“仇恨”。正是基于这种逻辑,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不久很快建立起包括萨瓦电台、自由电视台、自由阿富汗电台等在内的中东广播网络,目的是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传播美国的价值观,舒缓中东民众对美国的敌意,增进中东民众对美国的好感。但是从2002年初至今的情况来看,布什政府对中东的广播宣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核心原因在于中东民众对美国中东政策的不满。  相似文献   

10.
小序现今美国西南部数州,在1821年前为西班牙属地。墨西哥独立后,其地为墨西哥国土。1848年美国击败墨西哥,得此大片土地。当地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移民,就成了美国公民。他们的后裔仍说西班牙语。嗣后一个世纪,又有众多墨西哥移民到美国,他们与其后代也说西班牙语,并保持他们的文化风俗,备受美国人的歧视,称他们为“墨西哥的美国人”。如称“美国的中国人”等,都有排斥外族的含意。自六七十年代人权反抗运动勃兴以来,他们自称为“奇卡诺人”,虽仍是西班牙语“墨西哥美国人”的减缩,但他们以这个新名称,来表达自尊,并企望洗涮…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腾出手来,以伊拉克拒绝恢复武器核查为由,把反恐矛头对准宿敌萨达姆。美国指责伊拉克开发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与基地组织暗中有牵连,一再声称将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第二次“海湾战争”一时间如箭在弦,风声鹤唳。但是,与上次海湾战争不同的是,美国对伊动武的意图遭到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应者廖廖。为了避免“9·11”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反恐战线遭受挫折,美国决定先在联合国通过新决议,以取得对伊动武的“授权书”。美国要在联合国通过的新决议,核心问题是武器核查。从1991…  相似文献   

12.
任何大国在边缘地区长期干预后都会陷入“威望透支”和“资源透支”的战略两难。体系层次、单元层次和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解释均无法回答大国为克服战略两难所作的政策调整。依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最新进展,探索构建了包含体系和单元层次的理论模型,有效阐明了美国在阿富汗过度扩张后的政策调整趋势。弱对抗的地区权力体系以及体系所传递的威胁与机遇不足,作为自变量塑造了美国战略收缩的基本态势,拜登政府的执政风格以及战略偏好作为中介变量加强了体系刺激。由此,美国阿富汗政策从军事平衡走向多重平衡:以全面撤军为基础,灵活采取“接触+引导”的对塔利班政策,塑造“和斗兼济”的地区大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战略两难。然而,美国对权力政治工具的过度运用,给阿富汗政治重建进程及地区局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9·11”后中美反恐反扩散合作使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9·11”后美国实施“高调反恐反扩散和低调遏制潜在敌人”的对外战略,打着反恐反扩散的旗号谋求全球霸权,因此中美在人权问题与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在军控与地缘战略领域的深刻矛盾依旧,美国在反恐反扩散的同时继续强化“以台制华”战略,企图通过与中国的“强硬接触和有限合作”遏制中国崛起和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世界秩序。所以,“9·11”后中美关系的改善基本上是小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之后的恢复性改善,并没有发展到30余年来的最好状态。  相似文献   

14.
“先发制人”战略是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要核,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而伊拉克战争又是此战略的首次实验。“先发制人”战略的确立,意味着美国进行了自冷战后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表明美国在某些场合已经放弃了在冷战时期所奉行的“遏制与威慑”战略,已经并必将对国际秩序和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美特殊关系形成的历程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持学院发表题为《和平批柱》的演说,即所谓“铁幕”演说。在演说中,他呼吁“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关系。”“从此,英美“特殊关系”的口号纷纷嚷嚷,并为两国政府所认同。英美“特殊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就其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作初步探讨,以就教方家。一、二战──英美两国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当战胜国汇聚巴黎举行分脏会议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率领由200多人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陈若曦以她具有生长在台湾、留学美国、回归大陆后又移居加拿大和美国的“三重放逐”的传奇式生活阅历,以及70年代初以“文革”为题材创作《尹县长》等一系列小说,开了“伤痕”文学的先河,80年代在美国创作了以海外华人生活为题材的《远见》等系列小说,为大陆读者所熟悉和热爱。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就“时代、历史、政治、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人群像”,“多重文化交汇下的华人心态”和“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女性世界”等三个方面,探讨《远见》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艺术世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贡献。析缕《远见》淳厚的文化意蕴和作家重塑华夏民族理想的文化和人格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7.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权保护成为联合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流是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权利。但美国把人权作为其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准则,依仗其实力,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在国际政治活动中,以“人权”之名,行“强权”之实,干涉别国内政。美国人权外交具有极大欺骗性,其实质是为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服务的,是其“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工具。当前,从理论上、实践上揭穿美国人权外交的真实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拉美政策中美洲体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体系是美国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拉美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睦邻政策”出台前。美国拉美政策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美洲体系的性质是美国的殖民主义体系;“睦邻政策”出台后美洲体系随着拉美政策的变化有了部分质变,美洲体系正向着美洲一体化方向发展,预示着美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来提升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政治上,美国加大了对亚太各国外交的投入;在经济上,美国通过TPP力求掌握亚太经济主导权;在军事上加大了军事人员和装备的部署。通过其整个“再平衡”过程不难看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只不过是霸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延续而已,它追求在亚太地区以大国制衡为着力点,在手段上软硬兼施,希望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将“全球传播民主”视为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全球其他民主国家视为“协助美国促进全球自由和繁荣的伙伴”。但是,2007年巴基斯坦、肯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国的民主发展却陷入了10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这场民主动荡中,反西方的独裁者与国内亲美民众之间并没有发生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权威主义时代富有正义感的领导人也没有实现美国预期的“和平民主”。事实上,当前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制定更好的战略以促进半专制国家的民主深入发展,尤其是对亲美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