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化身博士》中杰基尔这一人物形象,评论界做出过很多种解读。有的把他当成善恶独立的两个个体;有的认为他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纳博科夫则认为他是个复合式的人。这些仅仅是对人物性格的解读,没有涉及到人物行为反复的心理原因的解读。本文是以纳博科夫对杰基尔这个人物的分析为蓝本,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分析杰基尔的心理机制,探讨他人格异常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在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亨利爵士、道林和贝西尔。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出发,分析这三个人物,提出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象征,并探讨了其中与作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托尔金的《魔戒》是一部长篇史诗奇幻小说,不仅展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中土世界,也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人类心灵地图.在小说虚构的奇幻世界里,魔戒就像一块磁石,激发着人们对它的欲望和追逐.对于魔戒的追逐,就像是恋物癖的表现,这种对于“物”的追求激发了小说中人物的无意识行为.本文从无意识视角来解读《魔戒》人物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相似文献   

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涵义、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积极伦理意义 ;破除传统对理性的过度崇拜 ;道德选择的先在性 ;在义利关系上张扬人的利益 ;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卡斯特桥市长》是托马斯·哈代一系列"威塞克斯"、"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出色的一部,其副标题是"一个有性格的人的故事"。主人公迈克尔.亨察德是一个具有生命激情和强烈性格的人,他身上的偏执、粗暴与正直、善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心理学认为,人物的性格由人物的人格结构来决定。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亨察德性格的复杂性,可以揭示出小说主人公亨察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斗争中逐渐协调平衡,性格也变得日趋成熟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9.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11.
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窗”作为一个典型的意象包含着象征意义的斗争,并孕育着故事情节在跌宕中的高潮而这其中所体现出窗的本质与我国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的精美散文《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现实之窗和心灵之窗在作品中都达到了统一,以窗为切点的本我与本我斗争在追求本心中也最终得以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主人公"她"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欲心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她"由普通的心理压抑走向变态心理最终升华为崇高的母性心理过程。本文试图挖掘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她"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运动状态,解构由于三者的相互冲突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13.
“垮掉一代”是指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对社会不满的青年,他们生活在当时社会感到压抑,以极端行为表达着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人格层面上来说,西莉由于长期遭受压迫,“自我”的保存本能意识过于强大,几乎湮灭了“本我”的反抗本能和“超我”的理想构建和实现,从而导致她的人格没有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而索菲娅与莎格的出现对西莉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她觉醒并认同了本我与超我的不可或缺性,拒绝盲目服从“现实”和完全被“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朝着平衡方向发展,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便是西莉虽饱受苦难压迫,但却没有像其她大多数女性一样或疯癫或痛苦地活着甚至死亡,而是在众人爱与尊重的簇拥下,获得了平等和独立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通过主人公保罗的爱情经历,对比劳伦斯本人成长的环境,分析了保罗爱情失败的根源。同时阐明了劳伦斯的爱情观。并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论述了本我、自我、超我怎样作用于小说中情人们的心理过程,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个正派的女人》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虽仅有千余字,但其开放性结局却为学术争鸣提供了土壤。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现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此为基点分析《一个正派的女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凯特.肖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