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末拉美国家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开展了建立已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化为标志的外向型市场经济改革。改革结果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拉美化"问题。究其根源,是拉美各国经济改革中产权制度分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产权的集团垄断、私有化产权分配过程缺乏公平、外资影响产权结构和大企业与小企业产权不平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舆论惊叹中国连年不衰的经济繁荣,许多国内人士更是沉浸在经济奇迹的喜悦之中.但是一些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走向的中外有识之士提醒中国决策阶层,当前要特别警惕出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美化倾向.因此,本文特对拉美化的成因和教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小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农村社会的转型,不单单依靠政府推进城镇化进程,只有当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农村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成功。农村转型的自下而上发展需求,与乡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乡土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时间"和"空间"维度直接影响着农村转型的进程,而温州通过"赋权+享利"的治理形式,"资本+期权"的动作机制,"社区+自治"的生活方式,"自愿+自主"的出入模式等,促进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动与农村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无疑为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苏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4-63
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能源电力监管为主要对象的拉美公用事业监管机制的创新,逐渐由效率和竞争的组织原则,向社会和环境在能源规划中的优先考虑方向转变。本文以ANEEL为中心的巴西能源电力监管机制改革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ANEEL的机制,以及其在巴西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中的作用,认为监管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优先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才是未来拉美地区能源电力能够维持其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罗维张佳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2):102-109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个体性社会资本与集体性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探究“红领之家”发展的缘由。组织领导者从业时长与社会网络的编织、需求开发与“普遍互惠”的深入、媒体报道与合作网络的拓展是个体性社会资本得以增长的重要因子;集体性社会资本分为政策环境和合作伙伴关系两个部分,政策撬动的空间和伙伴关系的生成是夯实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关键。个体性社会资本影响组织发展的资源获取能力,集体性社会资本影响相关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由“红领之家”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个体性社会资本与集体性社会资本是动态互促的,选择有能力和情怀组织领导者、低度的“非对称性依赖”、精准的动态政策供给是社会组织茁壮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给当下时代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相对稳定结构,在社会中生发出一种趋于喧嚣、无序的言论场.应对这一情状已成为新形势下传播管理乃至社会治理的显要命题.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本身面临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种种不协调导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而此时又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这使得中国的转型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方向与网络时代的变革潮流是互动的,两者都强调“还权于民”和“分权自主”,它们应当携手,而不是对抗.当网络重构了社会的底层信息结构,顺应网络时代与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是相通和匹配的,因势利导则有助于中国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7.
8.
木戈约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96-98
本文在阐述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词汇贫乏现象的同时,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简要探讨其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影响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生活等状况怎样?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基本权益保障的情况究竟如何?弄清这些问题,是认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前提。基于此,我们对贵阳市"农民工"就业、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民工"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传统向现代性变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变化。东北地区社会风俗的变迁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态势;多元并存下的变异性;以及外力冲击下的被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金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5-9
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取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评述的同时,从历史、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实施我国环境资源价值的转移和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是所有的环境资源都具有价值,实施有偿使用;二是环境资源及其保护者所产生的巨大的生态功能隐性价值,必须外化,并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对因过渡开发造成的环境资源欠债,须建立长期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汪振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77-79
概念问题是一个学科或实践领域发展的基本问题,体育概念作为体育科学的逻辑思维起点,至今仍未见统一概念,学界分歧较大。在跨界融合的时代,体育概念的界定必须融入其他学科元素,以拓展体育的内涵。从社会学视角来界定体育的概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内容。需要把“社会学意义”作为定义体育的核心维度,把“现代性”作为体育概念界定的重要方面,把“全球化”作为体育概念的典型特征,才能在现代体育的宏大叙事中,还原体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型灾害应急救灾的特征,提出了用于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灾民行为的三方博弈模型。首先证明了在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此三方博弈存在纳什均衡并对均衡点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了此模型框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指出由于政府和灾民的相互不信任导致救灾效率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并同时给出改进效率的一些建议,最后对此三方博弈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旭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86
一段时期以来频频发生在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把富士康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单纯从整个社会或者是从企业或者是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谈是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答案的,而从社会、企业、员工自身三个方面可以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进行很好的社会学解读。为了有效解决富士康跳楼事件,应该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上调企业员工的薪酬标准;改变企业军事化管理方式;加快实现企业转型;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认同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治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53-56
从社会学视域对认同、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练地阐释了认同理论研究的整合及其趋势,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的认同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童小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4)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提供行为人的身份定位及行为的认知模板,从而影响行为.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探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科学精神的缺少,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人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版权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诚信理念缺失导致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同.这些制度因素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1-6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郑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
面对大学生暴力,日常追问最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与人格修养,以及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然而由此建立的暴力治理技术依然是手足无措.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生暴力的治理技术与面向及其来源.实际情况表明,纠纷是大学生暴力的直接动因,抑止和治理暴力的最优方案是纠纷的及时救济,如若仓促地处理当事人或者对事件不管不问,则会埋下更大的暴力隐患.另外,要对"钉子户"进行另类治理,因为过于宏大的素质教育与安全管理对其无效. 相似文献
19.
徐红曼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38-141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时间转向,实际上是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知识范式的修正.社会时间涵括了丰富的经验性事实,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要素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还可以被诠释为一种社会权力关系和社会认同,实现了物理时间向社会时间方法论范式的转变,丰富了社会时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