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奇才”于右任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他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和斗争活动 ,其间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形成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事业的主线、通过报纸进行社会教育、以诗歌为教育媒体实施诗教等一系列特征。这些都体现了于右任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宣传家和书法家 ,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家乡父老做了无数功德,在文武两条战线,功高齐天,英名盖世.于右任作为早期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一生坚守孙中山提倡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从于右任受关中农民朴素的民族精神的熏陶,"关学"前贤的影响,投身民主革命大潮的锻炼,对托尔斯泰思想的崇拜情怀以及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影响等,详述其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原因;揭示于右任从青少年时期早期的反清排满意识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再进而把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于右任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主体意识与世界人民和谐共处的民主革命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他的新闻思想具体包括:报纸兼具革命喉舌与民众喉舌的双重功能观,首重社评的言论观,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观。在新闻业务方面,于右任认为报纸要重视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外电翻译与国际新闻报道、重视报纸的经济属性、要有丰富多样的专栏形式。  相似文献   

4.
于右任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言论独立自由、人民主权观、监督政府、反“党报思想”、“文人论政”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 ,原名伯循 ,字诱人 ,1 879年 4月 1 1日生于陕西三原东关河道巷。 1 90 5年在《新民丛报》著文时始用“右任”之名。于右任不满两岁即丧母 ,其父外出谋生 ,由伯母房氏独力抚养。于右任 7岁 (虚岁 )时 ,进了私塾。 1 1岁时 ,入三原县毛氏私塾读书。自此 ,于右任就师从关中名塾师毛班香 ,治学 9年 ,习经史、诗文及书法。于右任后来勤学苦练 ,以草书闻名于世 ,成为现代的“草圣” ,诗文上亦有相当成就。1 896年 ,于右任应岁考而名列三原县榜首 ,成了秀才。 1 898年 ,于右任的文章得陕西学政叶尔恺赏识 ,誉之为“西北奇才”。于右任声誉…  相似文献   

6.
孙济中是中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遗传育种学家。曾在华中农业大学试行校长负责制期间任校长职务11年。课题通过对孙济中在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所提出并实践的思想、观念和措施的研究,明晰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他对高等农业教育所做出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去年第一期发表了傅德华同志写的《于右任与复旦》一文,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惜乎傅文只提到于右任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时的事例,很少论及以后他与复旦的关系。笔者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史资料,愿作一点补充。于右任自1905年与马相伯、叶仲裕等人创办复旦公学开始,终其一生,除其在西北和北伐时的一段时间与复旦稍为疏远外,一直与复旦休戚与共、甘苦备尝,每遇复旦有危难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辛亥文集》中收入了两篇《民立报》上《骚心丛谈》栏的文章,一篇是1911年1月23日《吊摆伦》的诗及其说明,一篇是刊于次日的《歪得湖源》的诗及其说明。在这两篇文章题下,编者都注明了“署名耐可”的字样。由于《骚心丛谈》是于右任的专栏,因而这两篇文章被当做了于右任的文章,耐可便成了于右任的一个笔名。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曾担任过34年国民党监察院长;他还是一位大书法家,被称为"当代草圣"。这样一位权高位重的杰出人物,按理说应该恃才傲物才对,其实恰恰相反,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于右任总是处处替对方着想,从而留下了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10.
《遗歌》是于右任先生催人泪下的国殇绝唱,作于1962年,2014年11月10日是于右任先生辞世50周年祭;通过对《遗歌》的阐释,表露出于老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革命家、爱国者、书法大师、诗人的遗愿,倾诉着对祖国和故土的深深的眷恋和深情;同时,面对先生的墨迹,读着他深情凄婉、词淡意远、大朴不雕、自然泻出的心声,也在默默地接受着不同凡响的心灵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