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是观》是否为张大复所作,一直存有异说和争议。笔者在对张大复生平事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张氏剧作的文本细读,发现《如是观》反满抗清的政治取向与张大复侍奉新朝的政治态度不合,《如是观》痛斥入侵的"胡人"和鞭挞里通外国的权奸,眷顾现实的思想内容与张大复剧作有意疏离现实,迷恋宗教灵异现象,称颂"天朝"的题旨蕴涵也并不一致,因此,《如是观》是张大复所作的结论大可怀疑,它有可能是明末人吴玉虹所作。  相似文献   

2.
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紧身甲》通过主人公由外在力量说服而穿上紧身甲到自己穿着无形的"紧身甲"这样的故事,揭示了人类互为枷锁转而升华为道德自律的生动过程。《紧身甲》孕育了斯坦贝克文学创作中的诸多思考与关怀。尤其是小说对美国人民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怀使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且不愿哗众取宠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士人临终之际的文学创作以及生命意态包蕴着丰富的文化义涵,可称之为"临终文艺现象"。嵇康临终文艺现象的真正会心者是那些经历过囹圄之辱以至于遭受刑戮的文人。范晔对嵇康由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揭示了个体对历史对象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重新审视的动态过程。六朝的地记类文献记述"嵇康临刑处"的细密程度,折射出嵇康之死在六朝士人心目中的悲情印记。六朝嵇康传说多非史实,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性真实,《广陵散》在"非理就终"的"才人"之间承继传衍,正是嵇康传说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4.
典型分析了《北京文学》排行榜上两篇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体现的是母性文本的当下关注;《年月日》体现出父性文本的终极关怀,从而推测当代读者需求一种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文化,给写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有生必有死,终极关怀是人生关怀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常态和非常态下临终者终极关怀之伦理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旨在寻求消解路向的同时,探索将临终伦理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培育中。通过具体的路径和培育方式,实现医学生医德意识的树立和医德品质的形成,并具体化为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为高校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临终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技术性问题,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展示了对人生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特殊体验,体现了丰富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机能和理性的表现,个体生命的临终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临终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属性及其道德内涵,意识到临终状态的多重意义,展示出自己的道德原则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反思。因此,在对生命个体的临终伦理关怀中,应该注意这种临终状态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得失的自我认知。本质上,这种伦理关怀即是要接受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双重维度的道德审视。  相似文献   

8.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9.
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界组成的机构为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所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面支持和照顾。其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尽量减轻患者痛苦,让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舒适、有尊严、有意义。我院对26例癌症晚期临终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减轻患者肉体上痛苦和精神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新型的传记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叙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喜福会》对"他者"经历的叙事具有新颖的艺术特色,构成一部关于"他者"的传记文学作品,反映了"他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1.
《锁麟囊》被视为表达弱势群体关怀意识的经典文本,它通过书写主人公由小姐到仆妇,由施惠者到受惠者的坎坷际遇,揭示出等级区隔的虚妄性,生命本质上的一体共在性与平等性,以此说明对他人的苦痛做出回应的必要。通过此情节设置,该剧也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基础进行了生动揭示。另外,主人公实现自我蜕变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学会接纳和关爱弱势"他者"的过程,二者的同步说明了弱势关怀在人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欧梵是近30年来对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的海外中国学家之一,他的文学与文化学研究可谓多姿多彩。他有着深沉的人文关怀,活跃在多个领域,著作丰富多样,堪称多栖学人。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都给文学界和文化学界带来新的研究热点。他的治学理念、研究方法,带有"狐狸型"学者的典型特点。他历经中西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场域里游走,自安于文化"边缘人"的地位,拓展出一份拥有国际视野的洒脱大气。  相似文献   

13.
残疾儿主题是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题材。它来源于作家本人的家庭生活的体验,最早出现于他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因残疾儿主题而获得精神的"再生"。残疾儿主题内在的审美价值在《新人呵,醒来吧》等作品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大江借此形象地描述了体现他博大的人道主义文化关怀的"共生"的命题,他的创作风格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今藏上海图书馆的抄本《进瓜记》传奇,因署名为"王昆玉",故学界多以其为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所著录者。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此剧应为清代作品,它与明张大复传奇《钓鱼船》有明显承继关系,但叙事重心有所转移。对二者的比照研究颇有意义:可以返观《西游记》小说与戏曲的微妙互动,纠正以往研究中"戏曲为小说注脚"的习见偏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阅读《校长叙论》,从大学理想的追求者,高瞻远瞩的决策者,"官本位"的消除者,人文精神的关怀者,合理制度的建设者,非凡业绩的创造者等方面论述了张楚廷校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正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翻译《寻路中国》及《江城》的大学教师李雪顺。再后来,他考了中国驾照,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或是南下……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  相似文献   

17.
唐朝的"疾残"者分为三类:残疾、废疾和笃疾.据《唐律疏议》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反映,唐代对"疾残"程度有非常详密的规定,对"疾残"者有非常细致的关怀和照顾.  相似文献   

18.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中批评仁义者多言及孔子困窘,所表述的孔子有合乎其本来面貌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把孔子和学生塑造成庄学的代言人。外篇中反对仁义者说孔子见过老聃,他谈治六经与倡仁义说,结果都被老氏批评。杂篇中《渔父》、《外物》、《盗跖》除了批评其所表述的孔子的学说外,还攻击他的为人行事。  相似文献   

19.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时代关注汉学界的《庄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史华慈作为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思想者,他对于人性之奥秘及命运的关切、对人的有限的自由的体认以及他对于人的复杂的意识活动的关注决定了他如何解释《庄子》。基于此,史华慈指出《庄子》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并分析其特色所在,以丰富人类的神秘主义经验;他指出《庄子》对于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并区分了老子和庄子在此问题上的细微差别,向我们展示了思想史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对于《庄子》的自然观做了泛审美化的理解,认为庄子常用一种审美的姿态欣赏"大自然不可穷竭的多样性",以反对李约瑟对《庄子》的科学化解释,并救治西方社会中存在的"化约主义"的倾向。他对《庄子》对于"成心"的批评深有同感,但对《庄子》在"人与超越的非存在的合一"上的乐观态度则表示不满,因为他坚持人只有有限的自由和微弱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