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现代作家的梁实秋在精神气质上受传统文化心态影响很大,他的小品文与明清小品文相比,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超越。雅舍小品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对市民文化的关注,并以现代文化的目光加以审视。在创作心态上,梁实秋的文学选择与明清小品文大家的文学选择一样,经历了由迫不得已,不再关心于重新架构文学理想,选择独抒性灵的小品写作,到认同这种边缘的文化身份而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晚明小品是中国散文史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体,王阳明心学的哲学理论、性灵派的文学主张蕴涵了其精神,士林文化、市井文化与老庄、禅悦思想的相互交融,构成了晚明小品的文化品格。17世纪中叶的明清易代暂时中断了中国迈向近代的步伐,从而也令具有近代意识的小品精神衰落,最终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其实,他不仅文学创作颇丰,而且在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幽默文学”、“闲适小品”、“性灵文学”和“娓语笔调”等文学主张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4.
袁宏道"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实际上是对写作主体个性的要求.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消歇,与其禅学思想和生命情怀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晚明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路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代是中国言情小说的繁荣阶段.童心、至情与性灵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创作与成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言情小说这种俗文学的价值,为中国文学批评重视雅文学的传统格局融人新风,从而推动明清言情小说迈入辉煌.  相似文献   

6.
以晚明清初太仓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家族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及诗歌观念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王世贞、王衡等人的诗歌与晚明文坛复古、性灵之风的关系,及王时敏、王昊等人的创作对清初诗坛宗唐、宗宋之争的反映,认为他们以复古为主、融合性灵的文学主张及以宗唐为主、融合宗宋诗风的创作风貌,创造了一条以融通之法解决文学分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8.
萌芽于晚明的货币经济造成儒家社会秩序的松动乃至性别秩序的混乱,思想界出现以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文人追求个性解放、推崇性灵文学,由此女性文人的作品和价值受到推崇。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看明清思潮对当时女性文人创作和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明清时期两种不同倾向的诗学理论, 即偏重于“法度”形式的诗学和偏重于“性灵”独抒的诗学作为考察对象, 旨在通过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诗学思潮所由出发的不同理论视角、不同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在历史的反思中探讨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提及“性灵”说,人们会立刻联想到袁宏道与袁枚二人,并往往将二者相提并论,以为他们写诗论诗专主性灵,求新奇活转,逸趣生动。诚然,由明末公安诗派至清中叶袁枚等性灵诗人,其诗说自有一脉相承之处,然而,在明清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术背景,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二人各自生成迥异的气质、个性、思维、观念,其“性灵”之说也各有面目。本文试从明清时代背景,学术思潮等方面入手,论述二袁“性灵”之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郑板桥与性灵文学的关系立论,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文章指出,郑板桥的文学观体现了性灵派的美学思想,而在性灵文学中,郑板桥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在内容上强调性灵与功利的结合,在艺术上善于提炼作品的主题,抓住典型生活细节与意象等等。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小品散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化语境中产生的,它与鲁迅等人战斗性的小品散不同,也与周作人的闲适冲淡、内蕴冷静的小品散同中有异。具体说来,它表现在特别注重性灵、激情和欢愉,其表达方式也是浩浩荡荡,如江河滚滚,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灿烂流逸的韵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处于起点的丰碑,许多开创性的宝贵经验具有指导意义。但该报头版的文学性小品栏几乎不为我国学人所知,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忽略,至今尚未见到关于《新莱茵报》小品栏的任何研究文章。经研究发现,该栏目是马克思将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新闻观实践,其大多数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度。文学性与报纸的革命立场相统一,文学性与报纸的新闻时效相结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相契合,构成了《新莱茵报》小品栏不朽的文学-新闻魅力。  相似文献   

14.
《性灵派研究》是一部展示真正学术品味的著作:其一具体展出了性灵派的总体风貌,雄辩地证明性灵派在诗学史上是个巨大存在,不可忽视;其二深入探讨了性灵派的诗学体系,首次对性灵派成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究、辨析,为中国诗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小品文曾作为白话文学的一个品类最先取得成功,并居于领衔地位达十几年之久。二十年代初发轫,至三十年代中期出现“小品文年”,其间名家辈出,佳作迭现,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思想内容上与时代思潮紧密契合,艺术形式亦高度精湛完美,实乃文学发展史上的奇迹。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人们在总结开拓时期的新文学时,莫不称举小品文的成就。二二年三月胡适在为《申报》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首先肯定小品散文成功的意义——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二八年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里,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家族是中国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伴随着民族群体的目益壮大和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回族文学家族在明清大量涌现,集中展示了回族古代文学创作的风貌和审美情致。回族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回族家族文化在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持久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是兴起于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文人深受影响,因此改变了对人生和文学的看法。不同于之后的唐宋派、性灵派作家,此时的文人在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下,没有形成全新的文学派别、文学观念,然而他们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探索和实践为性灵派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性灵说”诗论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袁枚诗论在乾嘉时期、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以更科学的方法、更进步的世界观去分析、评价袁枚及其诗论。  相似文献   

19.
不少论著每以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 ,就斥为唯心论,似未顾及全人和全文。什么叫“性灵?明人陆云龙有个简明的解释,他说:“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叙袁中郎先生小品》)其中,“真”侧重内容,侧重思想性;“趣”侧重形式,侧重艺术性。也可以这样理解:“真”是性灵的灵源或根荄,“趣”是性灵的灵光或花朵;性灵是二者的完美统一。本文拟单就“真”的性质,探讨一下公安派对创作中心物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20.
从关学追求、选材、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对晚明性灵小品的继承和超越。梁实秋在美学追求上讲究闲适和情趣,但他能保持学者本色;在选材上讲究“小”和“近”,但更注意表现普遍的人性;他行文简洁,却又借鉴了西方随笔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