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象力”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连接“感性”和“知性”的桥梁。但是,国内外对“想象力”是与“感性、知性”并列的能力,还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颇有分歧。通过对康德的“想象力”的概念以及两版演绎和先验图型论中想象力的地位和作用的澄清,认为“先验想象力”是保证知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前提,是主体的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这一重要问题,但长期被忽视。实际上,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并非如康德所言“不为我们所知”,而是清楚明白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它就是先验想象力。先验想象力和生产性想象力、纯粹想象力是同一的,但与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统觉有显著区别,因为先验想象力是纯粹的自发性,不仅是感性接受性的自发性的根,而且是知性自发性的根,它在康德知识论中,甚至在他的整个哲学中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物自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不同表述对应于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具体考察过程。作为限制性概念,物自体的理论功能是限制感性和知性;作为范导性概念,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信念。物自体理论显示了康德批判哲学谦抑的理性精神,而黑格尔哲学对物自体的批判与消解则导致了理性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其哲学中全面关注了想象,对想象力进行了集中阐释,肯定了想象力在其批判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中,康德对于想象力的论述发生了很大变化:想象力从奠基性的基本能力变成了感性直观的方式,成为知性的附庸。不同类型的想象力与感性、知性概念结合,分别形成了形象、感性感念和知性概念的图型。在判断力领域,想象力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在审美判断中发挥自由性,在崇高判断中体现统摄力,在天才的创作中构建审美理念。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研究使想象摆脱了感性的印象式的缺陷,在想象的研究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康德通过图式论(schem a)试图建立起范畴与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机制"。作为范畴与感性直观之中介的"第三者",图式必须同时与二者处于同质状态。纯粹知性概念能被运用的感性条件乃是时间,这是图式论的核心问题。时间在康德哲学里是一种内在的感性形式,范畴运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形式,这使得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摄于范畴。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导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这一理想最终是以追问"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康德认为所有哲学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和开端,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是"批判纯粹理性",通过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来进一步牢固形而上学的根基——理性,从而使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想像力"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土壤依然还是先验哲学,作为先验结构要素的想像力是知性的一种机能,它连接着知性和感性。而一系列无可避免的追问是:想像力自身是什么?除了作为一种知性和感性之间的逻辑连接符号,它本身有没有内容呢?如果这种内容是和感性相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哲学是要为人们的认识确定一个界限,并进而分析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再联系到其感性与知性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康德所谓的直观就有了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内容与形式层的三重含义,这是贯穿康德整个哲学的线索。对于这三重含义的运用即是直观的公理的论述,这为他的哲学基础最终立下了普遍必然的前提。康德的这种论述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他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主要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中,要想在这篇晦涩难懂而矛盾问题最多的部分理清这一理论,其困难是相当大的。这里仅就我的理解,作一简要分析。一康德把主体认识能力分为感性与知性,相应把知识分为直观与概念。在感性直观中,虽然直观形式是主体固有的,但就直观与对象的直接联系、主体的接受性而言,它又是来源于对象的。而知性概念,作为抽去一切感性具体性的形式,不是来源于对象,也不是对经验内容的归纳概括,它只能来源于主体的自发性,即知性活动。这样,康德就把直观与概念从来源上严格地区分开了。但是他又认为它们必须相互结合,因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知性的功能是提供知识得以形成的形式,直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要回答“经验知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康德必须克服知性与感性的截然对立:知性不直观.感性不思维。在先验演绎中.想象力这种中介性的能力凭借其再生和生产综合,将知性概念与感性杂多连结了起来。而这种连结之所以具备普遍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想象力所具有的自发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先验统觉所具有的综合的统一性,这二者的共同作用确保了经验知识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折点.康德"批判时期"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其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的总问题入手,阐明了其感性、知性及理性.康德 "批判时期"的整个认识论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认识论理论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这就是力图把主客体结合起来去考察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这种转型是康德开始的。康德把人们的认识分作三个范围或阶段(环节):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以先天的12范畴为框架进行综合统一活动的纯意识,是认识的根本条件。本文对康德的范畴的规定性、范畴的作用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康德以前的时间观主要有实存型时间观、属性型时间观和主观型时间观三种,康德以主观型时间观为蓝本,批判继承了前面二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独有的验前型时间观。康德认为:时间作为验前纯粹直观形式,是感性去直观对象而形成感性表象的中介,同时它还是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表象的中介。康德对时间中介的分析,对时间作为主体的内感官形式优于外感官形式(空间)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突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范畴是感性杂多提升为意识(经验)的条件,这是康德先验演绎的核心,它采取的是目的论式的存在阐明思路,而不是通过对知性能力的揭示来证明范畴向感性杂多运用的必然性.在前者中康德只能抽象、外在和偶然地说明二者之间有关联.但按照感性与悟性分离的预设和先验演绎的宗旨,应该以后者的方式把先验演绎看成一个逻辑证明要求,即论断知性内在地拥有关于范畴与杂多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的普遍原理,因而特殊的感性杂多必然被自然识别而激起其对“权利”的行使.这就要求针对先验演绎问题使用综合方法制作必须包含先验的“杂多”概念的关于知性活动原理的普遍命题,而不能从感觉经验的事实出发以分析方法回溯其条件.然而,由于康德为先验演绎所选定的逻辑起点即抽象的“我思”没有承载和推进综合方法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致使他不可能作此演绎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康德的感性直观论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论的比较分析,证明胡塞尔企图突破康德的感性直观论的界限而创造出所谓的知性直观,是不成功的。然而胡塞尔的努力也揭示出康德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即康德的知识论只注意知识的可能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多样性的原因的分析。这样,胡塞尔对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不同于胡塞尔的新的范畴直观论,把范畴直观定义为“带有个性色彩的感性直观”,并对这一新的范畴直观的形成机制、表现形式、作用和意义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直观"在康德数学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既是数学学科知识来源的基石,又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极大便利。然而,数学及一般自然科学需要超越感性直观,迈向知性建构,进而迫近理性的本体世界。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连通科学与美学的重要桥梁,其深刻揭示了以美启真的可能性,也是解释科学美问题的极佳理论资源。"直观"源于感性而又超越感性,其在"判断力"的层面完成了向更高层次的复归。康德哲学以认识论为起点,以审美和目的论为纽带,最终指向道德伦理,营造了一个真善美一体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犹豫与冲突。作为感性和知性之间的“游戏空间”的先验想象力与时间具有本源同一性,想象力和时间一道构成了主体的本质,由此使得海德格尔在康德这里找到了思想的庇护所,把认识的有限性推进到了生存的有限性,进而开启了有限主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反思概念在康德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着重分析《纯粹理性批判》附录中《关于反思概念的歧义》一章,指出其中通过批判莱布尼茨而进一步强调了批判哲学关于个别对象性质和归属问题的原则;其中关于空间规定对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论述,则有着结构上的意义.本文还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渊源于康德,而所要达到的目的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当今现代性论争的焦点之一。现代性重建派只强调康德哲学中的知性立法的一面 ,而忽视了理性的规范作用。后现代主义则与之相反。其实 ,双方都歪曲了康德有关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的论述的本意。康德是要指出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是相互制衡的 ,也即互相渗透和互为解放力量的。因而 ,现代性危机的原因不在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化 ,这只是表面现象 ,而在于知性立法和理性规范之间互相制衡的机制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20.
康德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它们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并对先天直观杂多进行综合整理,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范畴"。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唯独如此,知识才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