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3.
宋人史料笔记一方面继承了唐人史料笔记的传统,同时受时代的影响而显示出自身的特色,这反映在撰述旨趣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古训的名义而记述新的"前言往行";二是学术史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三是重视笔记撰述的"事无纤巨,善恶足为鉴诫"的惩劝作用;四是补史官所阙的历史意识,显示出宋人史料笔记撰述旨趣的多样性和撰述内容的丰富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史料笔记之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罗敏中 《云梦学刊》2001,22(3):28-32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屈氏的始祖,是楚熊渠之长子熊伯庸.熊渠立伯庸为句亶王.句亶即屈地,伯庸一系因以封地为氏,姓屈氏.屈原的乡里,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倡为秭归之后,历代相从,但据近年考古勘察,秭归没有可资证明其为屈原故里的文物,也没有确凿的出土文物证明其为楚熊绎始封之丹阳.熊绎始封之地丹阳,仍以《汉书·地理志》扬州丹阳说比较可靠.而屈原的故里,以郢都(江陵)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为明清之际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一生交游广阔。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当时的中州文人群体中,侯方域堪称典型。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清初中州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江西萍乡名士李有棻与义宁陈三立交往密切,他们不仅有僚壻之谊,还有着儿女之间的再世之交,在陈三立多次给李有棻的赋诗赠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持续20余年的高情厚谊.本文从陈三立诗文集的记述以及有关研究陈三立的文献中,考述了陈、李两家的家世姻缘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相似文献   

7.
王振宁 《理论界》2011,(12):81-82
李如松是明代名将,徐渭是江南文人,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无论职业还是年龄,他们相差甚大,但他们真诚相交20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传为佳话,那么,他们为什么能结下这样的友谊呢?他们相互仰慕,有着共同的爱好,性格上相似,有着抗倭的情节,共同铸就武将名士的历史佳话,他们的相遇是历史的机遇酿成的,他们的相知,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陆机入洛之后,虽然也备受侮辱、歧视,处境艰难,但他还是凭借着家族的威望、个人出众的才华成了入洛南人的领袖,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南人集团.他常常与其他南方士人通力合作,共同引荐同乡进入北方社会.这时与他交游的南方文人除了陆云之外,主要有顾荣、贺循、纪瞻、戴渊等,他们不仅以诗唱和,传达友谊,而且在危难之际,彼此照应、相互提携.  相似文献   

9.
李超杰 《学术研究》2023,(2):161-168+178
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家世”在现代文学领域亦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现代文学学科若要进行家世研究,需要“以古为师”,更需适应学科实际予以升级改造。立足于人文互证、实证研究,透过作家家世里层内容,挖掘其对主体先在文化结构和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进而分析动机驱使之下采取的叙事策略、编码原则及价值预设,或可更加深入地接触作家、文本与文学史。将家世作为一扇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窗口,既非历史学范畴的作家家世考古,也无意于宣传所谓的“家世决定论”。这条路径既有意义,也有限度,希望此种思路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一丝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兴 《东岳论丛》2024,(1):155-164
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术媒介性质的日人的知识观念的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撰述逐渐以“传疑时期”对古史加以阐释。以进化史观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都使得中国历史编纂者对神话、传说材料重新加以解释,并建构起新的古史叙述体系。前者意在用“故事”的眼光,说明神话、传说所反映的“渔猎社会—游牧社会—耕稼社会”的社会进化次序;后者旨在透过神话、传说考察中国原始社会之“史影”。不同历史编纂者会面对相同的时代主题。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考察神话、传说材料,中国历史编纂者都期望建立真实可信的中国古史,以助于国人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具体状况。在考古学材料建设中国古史的取径之外,神话、传说材料对中国古史的建构作用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了美国学者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阶级分层的操作性架构,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该架构模型进行了修改.为了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我们选择了上海、浙江、福建三地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该模型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家庭背景对人们阶级阶层形成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抓住"家庭教育"这个关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是解决大学生"阅读危机"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并论述了了解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阐述了英语学习中文化背景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他带着深厚的诗学积累进入词的创作,诗对词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情怀的抒发和清丽的词风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主要源于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心态.韦词在韦诗的影响下,词中出现了一定的诗化倾向,从而成为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是借鉴佛道思辨以重塑儒家道德哲学的宋明理学的先行者,王阳明则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心学的集大成者.周敦颐对理学所起的开山作用有:汲取道家道教的本源论,建构无极(太极)的生成论以证明儒家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借鉴佛道的本体论思维,构建诚的价值本体论;含纳诚、乐、仁、静等儒佛道的气象;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无欲主静等修养工夫.王阳明对周敦颐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改造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本源论思维,使之成为本体论;承继周敦颐的诚的内涵,并使之从价值本体上升为宇宙本体;统摄儒佛道包括周教颐之诚、乐、仁、静的境界;承袭周敦颐之立志、无欲主静和迁善改过等工夫论.  相似文献   

16.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门阀制度在唐代逐渐解体,士族阶级受到压抑;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婚姻爱情生活中影响更大。原因主要在于世俗观念的影响、寒门士子的前途压力和法律的明文规定。这些因素不但影响和调控了唐代文人的婚姻爱情生活,而且深刻地体现和反映到有关的文艺创作中来。  相似文献   

18.
家族势力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本世纪开始,家族势力作为一种秩序基本上稳定的状态被打破,中国村落家族势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动荡分化的时期。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的家族势力又复兴起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利弊关系不容忽视。因此,本文着力就家族势力的复兴、存在根基、与法治的关系、与国家法的冲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恒训》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贿考案被判"斩监候"后在杭州狱中写的一篇家训,原训文稿已佚,现有鲁迅抄录的稿本存世。鲁迅对祖父贿考案一事有一种痛定思痛的隐痛,因此,在离开绍兴的时候,鲁迅有意识地消除了祖父在家庭中的其他遗物,却保留了自己手抄的《恒训》稿。《恒训》不仅是了解鲁迅故家败落的一份原始资料,而且也是解读鲁迅与祖父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文物参照。  相似文献   

20.
查屏球 《学术探索》2010,(3):125-133
西周铭文是现存较早的单独成篇的文本,《易传·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观念虽是后起之说,但其所强调的“诚”应与早期铭文之类写作活动相关,可能就是对这类文本写作经验的总结。西周铭文是祭祀者与神对话的记录,以诚心获取神之佑助是铭文写作的动机,向神展示诚心是其核心的内容,诚也是铭文行文的基本要求与行文风格,故借助西周铭文,可以为这一文论观念作更具体的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