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本能地推动了资本的全球化,推动了现代性的过度膨胀。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追求现代性的"自然"结果,而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马克思生态正义的"拯救之手"。全球性生态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讨伐"。要实现全球性的生态正义,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应重估自然价值,增强全球性生态正义意识;改变异化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生态利益关系;依靠法制规范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超越制度藩篱,实现全球对话与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超越现代性的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生态殖民主义的扩展导致了全球性人类生态危机和国际环境不正义;解决危机的出路在于:树立以生态道德、劳动幸福和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价值观,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正义制度,实行以公正与可持续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和以"非官僚化"为特征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变革方案缺少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存在状况和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具有主观改良的成分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但也为环境正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环境正义实践指明了方向。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关系调整和权力结构变革重建通向正义制度之路,以达致自然、人、社会之间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高兹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当前解决生态危机的方式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资本主义方式,即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环保工作;另一种是社会主义方式,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来消除生态危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他认为现代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都根源于经济理性,因此要走出生态危机的“圆途”必须采用社会主义方式。从价值、政治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推进生态文明和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安德烈·高兹对走出生态危机困境的双重路径的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实践限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世,其中内蕴着双重视角和双重主题:一个是红色革命的视野,以追求社会正义为主题;另一个是绿色视野,以实现生态正义为主题.<共产党宣言>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双重扩张的本性:资本扩张与生态扩张的全球化;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双重剥削的秘密:阶级剥削和生态剥削;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深刻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双重主题: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为共产主义运动谱写的红色革命与绿色革命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1):93-97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则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基于此,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必须变革个人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消费观和幸福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性危机”,即德性传统失落所造成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企图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提供了一种自然—人类—社会有机复合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也是对传统朴素的生态哲学尤其是中华传统道学的辩证回归。与后现代生态哲学相结合的中华道学智慧,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指明了以生态哲学之“理”主导下的“后现代理治社会”的文明转型的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7.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鲜明特质,这种现代化的基本设置及其运作诉求,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盘剥自然、贫富分化、扩张攫取以及文明冲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现代性后果。依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扬弃“掠夺生态”“控制自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在”的生态文明类型超越;二是扬弃“剥削劳动”“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超越;三是扬弃“暴力掠夺”“霸权崛起”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逻辑,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多赢共赢”的全球化格局超越;四是扬弃“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实现人类社会“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文化理念超越。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性联系,指出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将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并就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追求征服自然、做自然主人的自由,认为通过对自然的分解、对个别事物必然性的把握就可以获得个人的无限自由。现代性自由是原子式的自由,强调对人类个体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人类的整体和普遍利益,强调对自然物的占有而忽视自然生态整体的平衡与稳定,追求人的自由而漠视物的自由,结果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以及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断裂。有效限制原子式的自由只能是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实现协调而生成的自由,即生态自由。生态自由的本质是人自由也让物自由,这一审美本质要求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物之性与顺物之情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思考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正义关系,关心的是荒野、湿地、国家公园和濒危物种的安全。后者则是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和蓝领工人阶级等弱势环境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关注的是“小微环境”也即人们“工作、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免遭环境不正义行为的侵害。用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观照印度环境运动的正义指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型国家之一,印度同样面临着生态恶化的巨大挑战,但由此催生的本土环境运动却呈现出别样的旨趣和特征。这体现在它既不能等同于生态正义,也不能被简单划归于环境正义,毋宁说是二者的奇妙混合体。对印度环境运动正义向度的考察有助于甄别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些启示择其要者有:人类急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自己从生态危机中走出来,这一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直接导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果否定或者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那么也就会无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实质与意义;马克思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最能说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核心是论证了资本与生态的对立,相应地,这一生态世界观给予当今人类最大的启示也就是告诉人们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布什总统反对《京都协定书》,其行为反应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痼疾”,是“生态帝国主义”的象征;为了走出生态危机,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消除把解决生态问题纯粹寄托于推进“生态市场化”、发展低碳技术、树立生态伦理观念等种种幻想;人类摆脱生态危机之路就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逻辑相对抗之路,必须超越金钱驱动的经济底线,必须实施自然的社会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构建以“普遍自由”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和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奥康纳生态危机理论的两个来源。奥康纳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发生逻辑,其关于生态学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从"分配性正义"到"生产性正义"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以环境生态问题为突破口,对当代资本主义咖以反思与批判。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生产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主义加剧了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这一反思与批判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指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向,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活跃在当代美国的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对生态危机给予特别的关注.福斯特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并提出了通过生态一社会革命实现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世界,从根本上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以怀特海的有机思想为基础,深刻反思和批判现代性,认为正是现代性使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等困境,所以必须建立生态世界观,引领人类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显然,两者的生态危机理论既一致又有分歧.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它纯粹由人与人关系组成,在本质规定性上与自然世界无涉。现代性社会这种与自然世界分裂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反自然、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类社会本身所蕴涵的这种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改造人类社会,并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