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逄文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中国古代海神崇拜大致经历了原始图腾、海洋生物、宗教神祇、历史名人及凡人成神几个阶段。而以妈祖为代表的凡人成神逐渐成为宋以后海神的主要类型。通过列举分析诸多凡人成神的案例,阐释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海神崇拜的实用主义。指出妈祖式海神集中出现于宋代,并逐渐成为以后海神崇拜的主要类型,与中国民间航海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凡人海神的两个主要特征成为其获祀成神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民间家乡,二是非正常死亡。凡人海神的集体涌现,传达着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4.
李传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5-88
以“用事延年”为主旨的齐地“八神”祭祀与方仙信仰紧密联系,具有浓重的民间性、地域性特点。秦及西汉时期方仙思想兴盛,“八神”祭祀逐渐发展为国家宗教祭祀的中心。东汉以后,随着儒教地位的逐步提高和佛教的渐趋传入,方仙信仰日渐衰落,“八神”祭祀逐渐远离历史舞台。但依然有民间祭祀的承续,孔望山杯盘刻石即是其祭祀遗迹的历史实物。 相似文献
5.
成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2-35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6.
7.
8.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7-52
姑苏之名的含义是鱼米丰足的地方。姑苏台为阖阊初创,夫差继筑。姑苏台是因山而名,台址最大可能是在今七子山顶。姑苏所指范围,可指苏州及附近地区,也可专指姑苏台。 相似文献
10.
11.
熊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2-96
“幸福”是个体重大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标准。每个人所接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其幸福标准也不尽相同。个体正是依据自身的幸福标准来衡量自身幸福的程度。幸福感是个体感知到自己的重大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心理体验,除了受到自身幸福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人格特质以及思维方面差异的影响。干预幸福、提升个体幸福感是幸福社会建设的主题。干预幸福应从需要与欲望的调节与满足入手。需要与欲望的调节,除了采用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外,更应通过缩小个体间差距、保证公平公正以影响个体幸福参照标准的形式来实现;需要与欲望的满足方面,除了提升影响幸福的一般性客观要素水平外,应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来协调个体的主客观世界,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对明治时期日本的航运扶持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运发展的脉络和航运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并阐述一国的航运政策对本国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明治政府对日本海运业的扶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参与创立航运公司为主;明治后期则参照国外(主要是法国)政策,制定相应的造船和航行奖励金法案。日本明治前期的航运扶持政策为日本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明治后期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得日本的航运实力迅速加强。国家的扶持政策是日本航运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娄欣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1
“假传”,即借鉴史书人物传的写作手法为器、物作传的文体形式。历代假传作品数量众多,记载对象范围广泛,作品形式呈现系列化的倾向。作为融合了史传、杂传、小说和寓言为一体的文体形式,假传在写作手法上,不仅“以史为戏”,模仿史传的写作模式,而且融入了小说、寓言中夸张、用典、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假传通过幽默诙谐的笔墨,寄寓了作者对于自身仕途穷达、道德品行以及社会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展现了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人生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