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本质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网语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分析网络语言的本质,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人的认知过程和科学发展等视角解析,提出网语是语言工具多样化的体现,是人类认知潜能的折射镜,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语言中的映射。现阶段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仍是肤浅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很难摸清语言本质的所有真相。而人类对网语本质认知的道路或许更长、更远。对网语本质的探析既是网语研究中的"攻坚"部分,也是网语研究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了英汉网语词汇及其构词特点,解析英汉网语的常规关系,强调人类语言的无限创造潜能,进而探析网语及人类语言的认知共核。  相似文献   

3.
认知与语言的结合是认知科学发展也是语言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语言的认知研究既是语言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认知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语言本质上具有工具性。面向“人机对话”和“人际对话”是语言研究的两个重要指向。认知和计算及交际之间呈现一体两翼的关系。语言交际和计算研究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和认知科学相结合,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从语用学的维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语言“网语”的认知、使用情况、“网语”与汉语言关系、“网语”评价等问题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着重从男女、城乡、学生与非学生等三组数据提出分析,指出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能拒绝“网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网语”,并将之深入到工作、学习和日常交际之中,对此现象应当重视并细致分析,进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并特别注意到学生人群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了英汉网语词汇及其构词特点,解析英汉网语的常规关系,强调人类语言的无限创造潜能,进而探析网语及人类语言的认知共核。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认知视角起源于社会文化、情景认知、联结主义、对话以及语言社会化等先进的理论体系。该视角的主要观点是:语言是身体和心灵的中介调节系统;语言习得是社会中介的过程,是调节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文化产物,是习得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包括认知、情境和文化等在内的众多因素不断交互、相互协同、反复构建的过程。在客观梳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的本质和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对该视角的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的解读,旨在为科学全面阐释二语习得诸多问题和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英语网语成因复杂,既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黑客因素影响,又同人类认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密不可分。深层次探析该语言现象的理据,为研究汉语网语及未来语言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语用的研究应该是社会、语言、人三位一体的研究,人既是语用的操纵者,也是语用的服从者。人在语用中的“二重性”阐释使语言本质的说明更显具象性。本文在对香港语用现状的分析中,由行为表层而至意识深层来揭示人类交际活动底层所蕴含的人文心理,进一步实证语言的独特性乃在于其社会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双语制(或多语制)态势下的语言异化进程具有其多面性及复杂性,而香港语用现象的现实,则是研究语言本质的实例之一。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人类母语习得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第二语习得理论体系,越来越受到语言界的关注。二语认知过程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二语学习的认知活动。当代认知理论,揭示语言认知习得心里机理、语言与思维、记忆的关系及其在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说明大脑的注意和工作记忆模式及信息处理在语言习得中的核心机能。对语言输入、中介语系统形成、语言输出及其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讨论,以便提高语言习得效率,促进外语教学与科研。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言研究的核心,意义的建构研究一直是人类探索的课题,多义化也是这一核心的核心问题.从Bréal把多义概念引入语言学界到21世纪的今天,多义化研究经历了强社会文化期(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下的沉寂期)、认知研究鼎盛期、社会认知期三个主要研究阶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不断互鉴,多义化研究已从词源学视域对社会文化的观察,继而对人类心智的探索,转向了对自然语言进行社会维度的研究.在这种再语境化研究思潮的回归中,语言意义在社会语境中的浮现、传播、规约化的建构轨迹进一步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1.
词汇衔接与语篇中词汇项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关,是衔接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所以我们认为转喻也可以用来解释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本文将以当代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语篇的层面上用转喻来对词汇衔接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联结主义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一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智力活动能力的理论。该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启示。通过对联结主义基本理论的述评,阐释了联结主义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语言输入、语言迁移和中介语语用能力等问题的解释力,并对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及其与科学思想的相互关系,不仅涉及儿童心理事实的获取,也离不开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辩护。根据当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人类科学史的相关资料,能够让人们在注意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重演”人类科学思想这一理论价值的同时,也能注意到其机械的逻辑图式及其片面文化观的局限性,为人们在新的基础上重视心理学前沿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种系、认知与文化、相似与相异的辩证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质疑和指责,以及中医药在其他场景下受到的否定和批判,又一次将中医药推向世界视野。Nature对中医药一贯持不认可态度,甚至以攻击性语言进行指责,但是这恰恰暴露了西方科学发展中的认知困境,以及Nature专家们价值观的偏狭。他们的所言所论,背离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准则,不仅无助于治疗新冠肺炎,也不能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将唯科学主义导致的局促和无奈,变成了恼羞成怒的宣泄。Nature对中医态度的本质,是基于所谓“证据”的不足,其扭曲的医学价值观,将实验室“证据”作为一切医学行为的核心价值,已经彻底背离了医学的本质和初衷,成为阻碍医学进步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5.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再是附属于语言的一种比喻方式,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重塑人类经验的过程.本研究借鉴新的隐喻理论,通过大量的医学英语文献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医学语篇中的“疾病是什么”隐喻表达式及相关的概念隐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利用使用中的语言实例分析对比隐喻,提供认知解释,从而为隐喻在医学科技语篇中的大量存在找到了其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可依的,即可以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隐喻可以用来形成表层的衔接关系。读者先对语篇进行心理层面的认知,进而理解语篇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传统研究仅从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入手来论述语篇的连贯性,注重分析语篇实际行文中的语法和词语,忽视了交际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认知作用。本文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语篇连贯的认知作用和意义。语篇连贯的生成和理解是基于语篇实体的动态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境支配着意义的交流,同时也是实现意义的非语言手段。  相似文献   

18.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语言交流中的润滑剂和消毒剂。现阶段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揭示它的本质.并且把人的认知能动性排除在外。英语委婉语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分析,为揭示英语委婉语的实质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生产的增长、科学技术革命,整个人类和时代的进步都在语言中得到生动的反映。而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变化最迅速的部分。社会中的任何变化,不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或是日常生活的变化都能导至新词的出现。斯大林说:“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他又说:“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语言用工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语来充实它的词汇。语言也就直接反映这种需要,用新的词充实自己的词汇,并改进自己的语法结构。”所以说,语言,尤以词汇是同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直接地联系着的。而在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俄语已不同于30—40年代的俄语,更不用说十月革命前的俄语了。我们之所以还懂得普希金时代的语言,是因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变化较小,或者说,未起根本变化。现代俄语中的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与核心,是“语言特点的本质”,它具有稳固性、全民性、继承性和能产性(构词能力)。我们所要讨论的俄语词  相似文献   

20.
衔接理论从语言表层功能研究语篇的连贯,ICM理论从认知基础角度研究语篇的连贯,所以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为连贯研究提供一条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途径。目前ICM理论已被广泛用于分析"语篇理解"中的连贯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将ICM理论创新性地应用于研究"语篇翻译"中的连贯问题,并突破性地吸纳认知语言学原本否定的"衔接"手段,便有望开拓一条"现象-本质-现象"的辩证的翻译认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