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小强 《社科纵横》2006,21(1):147-148
《人生的枷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小说人物和作者毛姆的人性,它所叙述的生动事实说明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洪耀辉 《学术交流》2007,10(1):167-170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以人性观照为视角,一方面以远古湘西文化遗存为依托,构筑乌托邦式的理想人性图景,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以现实社会为依据,揭示种种病态人生,昭示改造民族精神的迫切性,体现了试图从两个向度探究重塑民族品德的自觉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儒学道德精神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仁道".它体现了积极利人和平等无私的道德精神,蕴涵了古今恒有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人文意识,展示了严肃诚正与积极进取的学风.它以其独到视角和理性的目光关注社会和人生,将实现人人幸福和乐的"大同"社会作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儒学仁道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超越性和永恒性,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4.
何健 《社会理论》2007,(1):264-272
可感知文化带来的损毁意味着由社会科学管理者以及社会科学管理委员会领导的大量学者组成的大型研究集团对伊本·卡尔敦、维科、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A.孔德,以及卡尔·马克思等数代学者的取代。他们奋发不懈地生产了大量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7,(9):60-61
“21城市2007·殡葬管理论坛”于2007年9月18日~23日在石家庄举行。本次论坛以“殡葬·文化·和谐·发展”为主题,针对当前殡葬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对殡葬管理、殡葬改革、殡仪服务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挑战和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与会单位决心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6.
陈知纲 《社科纵横》2008,23(8):115-117
加尔文之所以被赋予"近代世界的先驱","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资本主义精神"的缔造者等荣誉,是因为其思想具有一种与罗马天主教会及路德宗教会不同的独特精神特质,从而使其思想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建构性.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究其实质,加尔文的早期教育、改教经历及其思想诸渊源等因素,使其将人文传统、经院传统、改教传统、动荡的人生经历统贯起来,形成了这种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
从周作人于雅俗之趣中熔铸现实的人性关怀,到汪曾祺于嘲谑之趣中凝聚对俗世人生的悲悯体恤,由他们对于主体精神世界与个体心性的珍视和护佑,可以清晰地串连起一条久被压抑的20世纪趣味文学线索.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阿瑟·丹托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哲学与艺术、叙事与艺术史、意识形态与艺术界的关系.他认为,西方艺术史就是哲学剥夺艺术权力的历史.伴随艺术自我意识的到来,那种不断进步的、以叙事结构的艺术史终结了.而在某种意义上,"艺术的终结"恰恰表明了艺术的解放."后历史"的艺术为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提供了可能,但这种艺术终结的叙事,是否又是一次乌托邦的精神想象.  相似文献   

9.
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以纪实、纪事、纪行的非虚构的文学样式,在北大荒粗犷雄浑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客观真实地叙写了那段北大荒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在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中完成对那段特殊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中复杂人性的认知与反思.其艺术创作的自发性与民间性,精神容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历史意蕴的多重性和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鲁祥 《唐都学刊》2005,21(1):98-10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电影界,伊朗电影以其体制内、低成本的温情故事取代了90年代初精美的中国历史寓言叙述,成就了别样的第三世界电影景观.因此,世纪门槛上的中国艺术电影,便继豪华冷艳的画屏式人生展现转而盈溢起苦涩柔情.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伊朗导演马哲·马芝迪的电影<小鞋子>和中国导演杨亚洲的电影<美丽的大脚>,却各自有着不同的讲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1,28(2):80-87
在明清文学佳人形象的基本要素中,色即自然美是人的外在美,才即才能美是人的内在美,而情即情感美是贯穿于内外、流荡于心灵的人性底蕴之美.色、才、情三要素交相渗透,构成鲜明的人格美、人性美.明清文学家大量塑造佳人形象,不仅反照出文人对理想的社会人生的心灵幻设,更映射出文人对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们从中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自我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吕 《唐都学刊》2004,20(1):5-9
马丽华以她自然的女性身份与女性对自然强烈认同的态度,感悟西藏,思考西藏,以其细腻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洋溢着自然之美与审美感悟的,以其自然精神为生命核心的西藏人生。西藏是神秘而神奇、崇高而伟岸的,它见证着人类与自然漫长而相辅相成的历史,它亲历了人类在自然中的辉煌而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与人性发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做为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物,从事经济活动是其最本质的活动。然而,人的经济活动又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了人性中自然本性与精神因素之必然发生许多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每个人的自然需要的满足提供同等条件和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人性为满足需求而积极进取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虽系人性中低层次的初级要求,但个人为满足它们所激发出来的主动性、竞争性、奋发拼搏等,无疑是人性的重大进步表现,这不仅符合人性的价值目标,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07,22(5):83-84
汉末士人多忧患,面对经学衰颓,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汉末文人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他们为社会的危机重重而感到悲观,四下弥漫着的悲观情绪交织着他们狂狷与张扬的个性,感叹时光易逝,何不及时行乐。八首“人生”题材的诗中充斥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但恰恰是这些诗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复归,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赵传英  赵经科 《生存》2020,(5):0060-0060,0131
<正>《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课,体裁为小说。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之后,开始热切的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却视他为灾星,有盼望转为害怕从而急于躲避,以至改成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 全文措辞优美,教师只要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当时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史记·货殖列传》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比如交易的福利、市场自由主义与政府的作用。司马迁认为,交易在财货增长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足以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媲美。同时,文中对产业利润的分析和对价格问题的诠释是另一个应被广泛称颂的亮点。现代人对《货殖列传》的解读一般以思想阐述为主,很少有人注意它的研究方法。事实上,司马迁在该文中已率先使用了描述性的实证分析方法,这一点和后来的亚当&#183;斯密、马克思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太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魏玉川 《唐都学刊》2004,20(1):24-27
柳宗元的《河间传》 ,写一良家女子由贤德而入淫邪的过程 ,剖示了人性固有的弱点 ,描绘了一幅“文化酱缸图” ;同时也寓涵着“朋友之恩难恃 ,君臣之际可畏”的人生感慨 ;对破解现代社会的人性与道德难题亦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文学对《万叶集》、《源氏物语》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物哀”的形成过程,做了颇具新见的阐述。提出了日本古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日本本土固有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的“冲突&#183;并存&#183;融合”的模式。并借此对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经验进行疏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品格与本性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底蕴,它教化人用最高的智慧去感悟人性和人生,获取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由此以本真的方式———真诚去规定自身的生存与生活,即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提升境界;哲学给人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相似文献   

20.
因果性问题作为西方近代才出现的哲学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具现代哲学精神的哲学家休谟建构其人性科学首先和重点探讨的哲学问题.休谟的哲学立场和理论特色在其因果论中得到集中反映和体现,历史影响深远和广泛,也常常遭受攻击和被误解.本文在近年来学界对休谟因果性问题的新的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对休谟哲学的性质的把握,以及对休谟因果论的思想进路的深入理析,认为休谟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其因果论的实质是人性科学视域下的人性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认识的人性根源和根据问题.休谟因果论具有鲜明的人性论特征以及心灵哲学倾向,开辟了一条研究因果性问题的主体之路、人性之路、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