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针对伴随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流行结构"微X",运用语义、语用理论展开分析,阐述"微X"的语义演变和语义衍生的动因、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指出"微X"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从语用上看,"微X"的使用领域在逐步扩大。该结构的流行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微博”为原型词形成的新语言现象“微X”,依托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网络的发展得以流行。“微X”词族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手段,其流行性也使其成为近几年学者研究的语言热点之一。“微X”词族流行不仅与其自身的语用特征有关,而且也符合现代社会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同时,它的流行还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时代心理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开X"类开始义动词的词义衍生与类推造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X”类开始义动词。其结构为“开_”,多为动宾式合成词,共同的核心语义为“开始某项活动”。“X”为名词性语素与动词性语素。语义表示工具、处所、时间、动作等。其产生发展的来源一是利用已有的“开X”类动词衍生新义,二是利用“开X”类动词的格式类推创造新词。这类动词的不断产生是为了语言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准确与生动。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的流行动因粗略可以分成两大方面--社会动因和语义动因.方言词(包括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流行动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语义动因.我们通过对地域方言词"大佬"的考察认为,方言词流行的语义动因是底层语义内涵紧缩和上层语义适用域增大,流行之初表现为择义流行.语义泛化和语词流行一样,都是流行的表现形式.语词竞争并进入流行群落是由隐到显的过程,必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即"隐"的阶段,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对于某些方言词的语义来说,进入流行有一次全息赋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6.
新兴“谓词性成分+子”结构表示言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属于评价态度标记语,句法功能多样。该结构来源于百度贴吧,其中大部分“谓词性成分+子”可以扩展为“谓词性成分+的样子”。当“样子”充当语用标记时,二者的句法、语用功能相同。“样子”前定语的性质、感叹标记“好”的修饰和“样子”的语义泛化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从“裸官”看“裸X”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网络新词"裸官"为透视点,通过对"裸官"的简要分析来深入挖掘"裸"的核心义、"裸X"结构在语义和功能上的整体特点及其得以流行的内在原因。认为自"裸捐""裸退"等词兴起后,"裸X"结构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结构槽,并在泛化过程中衍生出多种语义,"裸"的核心义为"没有";"裸X"的整体功能也逐渐扩大,表现为语法结构增多,可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裸X"结构的流行有形式与意义上的语法基础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8.
2017年以来,“尬X”族词语甚是流行。通过搜集、整理“尬X”格式的词,从“尬X”的结构考察、“尬X”的语义分析、“尬X” 的语用特点、“尬”文化与“尬X”的兴起以及“尬X”的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流行词“尬X”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女汉子”一词的形成是语义、语法、语用综合作用的结果。语义上,“汉子”在近现代常见语例中常指性格坚毅、豪爽、大气的男性,语义凸显的是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义素强化和性别特征义素弱化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语法上,偏正式合成词“女X”的存在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X汉子”结构直接为“女汉子”提供了可以类推的格式参照,“女汉子”正是在词形类推的机制下组合而成的偏正格式。语用上,因其词形上直接的性别冲突,具有新异的修辞效果,内容上概括了爽直独立的一类女性,故广受关注,使用频率颇高。  相似文献   

10.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汉语"刷"出现新变并扩散出"刷X"词群。"刷"语义扩展路径包括:凸显动作结果,使其新、使其满、使其清,对应出现刷新义、充斥义、清除义;凸显动作过程,强调短距离上下移动,衍生出扫描义、浏览(看)义,强调动作频次多、对象数量大、总体速度快,对应出现反复义、批量义、快速义。"刷"可搭配对象范围扩大,甚至出现了语义较空泛的使用义,类似于英语"DO"。"刷"与数量结构搭配复杂,"数词+刷"序数解读归因于"第"的隐匿与词语简缩的双音节化倾向,并默认存在至少两次相同行为事件。泛化动因包括:动作联想的相似性,搭配对象的新变,数量搭配的有界性对应,语用类推的强势效果,语言的创新、经济性要求,新媒体的传播与推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和谐X”构式固化特征较明显,能有条件进入变项“X”位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性质的成分以及一些特殊结构,从而形成了“和谐X”构式网络,共同体现着认知上对阐释对象某种参与者角色集合的凸显和角色之间互相协调的空间状态的构式义。而促使该构式形成的动因,既有构式本身发展的原因,亦有认知上的和语用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汉语中的新兴词族"微X"为例,探索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及动因。研究发现,"微X"是以"微博"为原型词,通过截搭、糅合而产生新词。事实上,汉语中不少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均是以某个词为原型,在重新分析与类推的合力共谋下,糅合生成词族式新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有关汉语"X+ing"组合的三个问题:1."X+ing"组合的句法、语义、语用情况;2."X+ing"的产生动因;3.这一组合的语义发展以及对汉语语法发展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5.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被X"是近年来由网络兴起的一种新的语法组合形式,并逐渐渗入到了平面媒体中。"被"的功能正在由表被动语态的助词进一步虚化为动词前缀。本文分析了"被X"结构的构成及语义、句法、语用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形成的社会动因及语言动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统计学习的方法探索分析“微X”构式的认知模型。语料分析发现:(1)“微X”构式的概念结构受到“微”ICM和社会性固有文化模式[+以微成多,+集微成义]多重概念变量的共同驱动,形成合成性认知模型,表征为[+形态细小、少、轻]、[+与微博相关的]、[+凭借微博方式的]、[+数量超少的]、[+空间超小的]、[+时间超短的]以及[+集微成多,+以微成义];(2)该合成性认知模型以形态模为原型中心,其他中间和边缘CM为非典型,以及微多、微义文化变量为调节变量。其中,原型中心形态模、非典型CM与调节变量微多微义,三者联动:一方面,三者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不同模式的凸显,另一方面,三者相互协作,相互重合,对应于不同模式凸显的连续变动,最终导致“微X”构式的动态意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