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沧浪之水》讲述的是一个“组织部又来了个年轻人”的故事,是对这一主题的续写和改编,也是对“年轻人”和“人”的又一次重新想象。同时,《沧浪之水》是在“新写实”之后现实主义创作的又一次尝试,它在再一次充分地释放现实主义能量的同时,也同样受到了这一写作方式的限制。这一限制既体现在小说的创作当中,也体现在批评家的批评文本里。  相似文献   

2.
对比在《沧浪之水》中构成了一种文本修辞。阎真在作品中将对比视做一种人物塑造方式、文本结构方式,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主旨的传达方式。对比艺术的娴熟运用,反映了阎真对生活独特的认识眼光和思考角度。通过对比,小说让读者体验到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自宫的心灵震撼,从而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3.
阎真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和《因为女人》犹如作者的"姊妹篇",在创作思维和主旨表达上具有同一性,成为直面特定历史时期生存困境的典范之作。两部小说均以写实主义笔法,将世俗生活的本原状态逼真地呈现出来,整体性地指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困局和精神困境。小说熔铸了阎真对时代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索,文本的内部潜藏着其对现实深情关切的思想肌质。  相似文献   

4.
《沧浪之水》具有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一,它以个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传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人格在当代遭遇的历史性蜕变,透射着精神史的品质;二,对权力的性质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空前的探索和阐释,它包含了一部“权力哲学”;三,匠心独运的结构设计、人物设置以及鲜明精美的语言显示了作者在小说美学上的造诣.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常陷入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里。知识分子被规定的道德,往往来自于儒家文化和西方知识传统,但是二者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可能获得均衡发展,传统的道德标杆依然是第一大谱系,这其中必然会发生认识偏差和现实纠缠。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沧浪之水》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溃败史,而应该肯定其表现了知识分子寻求摆脱精神困境时在方法上的突围,即作品通过解剖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展示利益和仁义的矛盾纠葛,表现出积极寻找新的道德谱系之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7.
阎真的《沧浪之水》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叙事上更侧重于写出池大为在进入官场后的心理状态、情感变迁及灵魂轨迹,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心灵史.不管是在心理层面的主观表现,还是从社会现实层面的客观再现,《沧浪之水》的叙事指向表现出一致性,共同深度探寻着社会转型期“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阎真在《沧浪之水》中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空间,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境界.  相似文献   

8.
阎真的<沦浪之水>是一部描写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机制的力作,作品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揭示了权力实现的途径,权力对当权者思维的扭曲,对求权者人格的毒化,对正义和良知的瓦解,充分表现了权力自私霸道的本性和这一切的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9.
运用契约型叙事结构理论分析了《沧浪之水》的叙述结构,从叙事结构来看,《沧浪之水》真实细腻地展示了池大为心灵之约的订立、履行、违反到最后轰毁的心路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在社会不良风气浸染下传统人文精神的败坏和毁灭,给传统人文精神唱出了一曲忧伤凄凉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当口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所提供的丰富的当代湖湘文化的信息 ,是耐人寻味的。在人事方面 ,通过池大为相对于池永昶更为“务实”、更会“盘算”的变化 ,展现了两代湖湘人物之间的同中之异 ;在情理方面 ,通过湘男、湘女形象的塑造 ,揭示了在物欲膨胀的时代 ,当代湖湘人物所发生的可悲可叹的精神“转型” ;在学问方面 ,通过“厚黑学”已经实实在在地社会化、民间化了的事实 ,向当代湖湘人物敲响了有力的警钟。作品以其所蕴含的深广忧愤 ,旨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唯其如此 ,它对于当代湖湘文化的扶衰起弱当有建言之功。  相似文献   

11.
《沧浪之水》中所反映出来的湖湘社区人格包括智慧、修养、德行三个方面。智慧方面 ,集中体现在“官场决定论”“权威决定权”“规则决定论”的观念 ,以及相对主义、现世主义、功利主义、操作主义的实践上 ;修养方面 ,表现为做事圆通 ,性格柔顺 ,行事有度 ,懂得节制 ,谦和恭敬 ,含蓄委婉 ;德行方面 ,比如虽行小伪、小恶、小丑 ,但又向真、向善、向美 ,谨守一定的道德底线。其总的特点是理性、务实 ,融中国文化的共性于湖湘文化的个性特质之中。  相似文献   

12.
阎真<沧浪之水>的成功,不仅在于作品思想和内容的巨大现实意义,还在于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作品中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董柳"姓名的隐喻意义,透示了<沧浪之水>深邃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阎真的《沧浪之水》描写了池大为这样一个曾经激情的追寻天命但被世俗逼迫不得以改变自己人生信念的知识分子良知的渐变过程——良知的坚守、良知的退让与良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沧浪之水》与湖湘官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官场小说”,阎真的《沧浪之水》揭示了中国尤其是湖湘“官文化”的真相。一是“官威”,既进行了感性的描述,又进行了理性的概括;二是“官学”,既涉及其经验层面,更在其全面性、系统性上,涉及了它的理论层面;三是“官德”,主要表现在有德、重德、积德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于世纪之交问世的《沧浪之水》, 在世纪末情绪的浸染下,一方面通过“对话”来颠覆中国现代当文学中存在的弱势知识分子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以“独语”为中介,意欲寻找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我将去往何处”的“位置感”以及“我是谁”的“身世感”,表征为对精神乡愁的形上追问。  相似文献   

16.
透过官场,写出了湖湘地域风情中的某些文化意味,是《沧浪之水》最重要的文本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湘人。他们各安其份,内心骚动不宁,渴望"改变",但依然是"乡下人",并未"城市化"。(二)湘事。湘人的理性、务实、高智商,主要表现在创造了独特的官文化,具有杰出的政治与文化才能。(三)湘情。湘人今日的公情与私情,以官场规则、权钱利益为转移,从而促进了传统官文化的"现代化"———他们因此"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7.
水作为喻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孔子以水来喻道起,儒家学者不断地借助水的形象来阐释自己的思想。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和变异,孟子以"沧浪之水"对仁的解释更侧重于从人的内在心理说明仁的道德属性,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最终开出一个"内圣"之道。"内圣"与"外王"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道",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和个人的人格的异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小说《沧浪之水》是表现社会转型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不同身份、阶层的人物转变入手,初步探究转型时期人格异化的途径与方式、人格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如"妙悟"、"取法乎上"等,对中国古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沧浪诗话>中包含着辨体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辨体意识,<沦浪诗话>中的辨体理论是我国古文论中辨体理论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