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新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要切实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科学崛起的着力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构筑区域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实现中部地区包容性发展.中部地区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中部各省的实际,确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区域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48-53
产业集群是具有空间集聚性、地域植根性、网络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产业集群与主体功能区相互依赖、互为促进,因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涵盖五个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小、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完整、支撑服务体系薄弱、创新后劲不足、可持续性差,其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大力提高集群内协作度、集群外关联度、集群创新度、集群可持续发展度以及集群贡献度。为此,必须壮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环境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倡导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绩效评价的内容只做了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对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总结了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和具体原则,并对四类功能区的绩效评价指标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细化.  相似文献   

4.
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省域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和出台,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布局和功能拓展将成为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的助推器,在优化布局和功能拓展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值得进一步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提出了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带(群、圈),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缺乏应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集中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同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三沿"省域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开放、立体型、跨越型、现代型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独创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对于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规划编制实施中会引发多种规划衔接、地方发展权调整、生态补偿、府际利益协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应当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法治化。具体措施包括:在发展规划法中嵌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内容,确立该规划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体系的法律地位;建立规划衔接制度,构建多规合一的机制与规则;调整地方立法和产业政策,使之体现不同功能区政府的差异化事权;回应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现实需求,在生态预算中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价值;构建中央政府主导的府际利益协同机制,促进府际协议法律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较弱,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而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同时又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来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属于综合性功能区划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理论和实践中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藉由差异化土地用途管制和开发强度调控,目的是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但是,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有加剧区域发展的"中心—边缘"非均衡倾向。为解决此问题,可引入土地发展权区际交易,从交易主体、区际交易范围、区际交易与管制规则、资金结算与使用监管等角度建立发展权区际交易的运作机制,从而对于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导向机制,促进区域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周民良 《甘肃社会科学》2012,(1):176-179,212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环境压力过大造成的,这就决定了环境建设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结合看,不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方向与重点不同.针对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各类主体功能区,应该采取分类调控、区别对待的环境政策和相应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是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不同的主体利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各区域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间利益冲突的出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一个完善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应该包括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利益相关主体)、协调手段与途径、协调程序等。未来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利益协调模式应该是一种网络型的治理模式。为此,要明确政府职责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建立合理的区域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应"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及目标,以及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理论,转移支付制度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中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应力求在合理界定两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通过两类转移支付加大重点区域保障力度、优化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制度与考核以及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都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主体功能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指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主要工具,它的实施与应用将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基础领域投入,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科学运用财政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内陆意识”的人文环境、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以及滞后的终身教育。树立正确的残疾人终身教育观、制定科学的目标规划和地方性法规,成立管理机构、优化教育资源以及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是构建中部地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理应是国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以此为依据,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应关注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中部地区内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城乡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部地区法制协调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亟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法制协调机制是整个协调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宪政框架下,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立法协调机制、执法协调机制和司法协调机制,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以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通过运用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部地区自身发展迅速,但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依然相对滞后,中部崛起是一个迫切而又长期的战略任务。探索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路子,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大内生动力”,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群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部崛起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40-47
人口空间分布既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也是人口迁移和社会流动的结果。以空间地理学的视角制定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站在代际伦理的角度考虑长期人口空间布局。在民主自治的现代社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不再完全体现的是国家意识,而是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的政策引导。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在有限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满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互相协调,兼顾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在人口流动和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区域形象和区域经济发展互为驱动力。本文从长远和现实两个角度提出了改善中部区域形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