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生态问题,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出现说明:仅仅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在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相应的经济代价。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政府在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在中观层面制定有利于生态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微观层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政策,这对于确保生态城镇建设步伐,经济高效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造福大庆子孙后代的第二次创业。一、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性和共生性。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是将城市看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在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5.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沈萍 《社会科学》2003,(4):108-112
文化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地区、城镇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有着巨大的生态功能价值的部分。本文提出了圆三峡工程建设而搬迁新建的城镇应当恢复和重建库区传统城镇文化生态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几个重要的内容,并提出了三峡库区新建城镇文化生态恢复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谐社会是当前重要奋斗目标,小城镇的发展也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以珠江三角洲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为例,探讨“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导致小城镇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应采取的规划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红卫 《学术论坛》2007,30(6):170-173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大道。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机制.本文先从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与法律保障机制的关联性理论入手,进而分析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领域,只有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这"五个统筹"之间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却少有人论及.陈文科等同志的新著<湖北:中部工农业大省人与自然和谐研究>对此作了阐发.该书指出:"在五个方面协调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前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互相促进,经济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同步提高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存、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中,四大目标之一就是生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概括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人类经历了成功与磨难之后不断反思的结果.生态经济模式是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发展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是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重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新的理念,旨在解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破坏生态而招致自然环境对我们的惩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和运动,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快席卷整个世界。它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等一切方面进行系统批判,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为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以生态政治的视角探析安徽地方政府的现状和发展,力图探讨建设生态安徽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安徽地方政府生态政治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秋  何玉宏 《兰州学刊》2006,20(8):102-105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另一种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及生态殖民扩张导致生态危机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并从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主张重新建构未来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树立绿色消费观,均具有重大启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而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等生态伦理理念。在低碳经济社会中,强化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人们的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应是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