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成长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朱自清受欧美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崇尚民主和自由精神,追求人格独立;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祖国,关注现实社会,注重伦理修养,以中国传统文化弥补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欠缺。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4.
书讯     
▲汕头大学“2 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学学科学术丛书一套 6册 :《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 (林伦伦 潘家懿著 )、《电视审美文化研究》 (於贤德著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文化意蕴》 (弋言著 )、《中国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 (彭志恒著 )、《菲律宾华文文学史稿》 (吴奕 赵顺宏著 )、《赵淑侠的文学世界》 (刘俊峰著 ) ,已于 2 0 0 0年 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全套共 88元 ,单册 15元 (含平寄邮费 )。邮购者请直接与作者联系 ,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文学院 ,邮编 :5 15 0 6 3。▲由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传统政治以传统伦理(礼义)为根基,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礼仪乐典)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传统政治和传统礼乐形态都会随之消亡,传统的审美-伦理-政治的礼乐文化就会彻底消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将矛头对准传统伦理观念,即传统礼教思想。他们立足于西方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观念,以一种进化论的视角,给传统的伦理政治观念宣判死刑。礼义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那么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象征(审美)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新青年热烈呼唤西方礼仪进入中国,呼唤中国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展现新的国家形象,传递新的文化观念,这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思想史意义和美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巨型社会变迁过程,“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变革的过程。”[1]中国现代化自近代鸦片战争开始至今,步履艰难。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北京倡导民主与科学揭开序幕,它激越宏大、波澜壮阔,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从而使中国社会受到全方位的震动和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倡导人的自由平等精神,推进社会的改革开放,将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革命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播下科学、民主以及求实、创新的种子始,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划时代变革。继承五四精神,咀嚼着沉重的长痛和剧烈的阵痛,中国当代伦理精神从二十世纪末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正在艰难顽强地应运而生。中国当代伦理精神在时空参照系上,同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和西方伦理理精神相对照,是五四精神在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产儿;就表现形态而言,它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解放所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伦理生活、道德观念、国民品格、社会风尚的内在精神和必然趋势。本文力图顺应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和中国人的需要这双重尺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从与五四精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中国当代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9.
《河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三期上刊载了荣伟同志《中国传统文化再批判三题》一文。(下文简称《三题》)所谓“三题”,一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二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三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文精神”。事实如此吗?我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这样简单地否定。在此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荣伟同志和其他师友。  相似文献   

10.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文化与民主、自由、科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新生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自由主义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批评家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他从一个儒家的信徒走向自由主义的思想历程 ,揭示了他的伦理、民主和科学三者并进的文化哲学观 ,并在 2 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发展的总体架构下衡论了韦政通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相似文献   

11.
陶文娟 《东方论坛》2014,(6):127-128
正具有明显伦理本位特征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中国当代伦理仍与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十余年来,关于儒家思想与儒家伦理,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代表性著作如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2013年  相似文献   

12.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不是在反对民主与科学,而是集中在如何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之精神。他的基本方法是"全盘承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同时对西方的人生态度进行"根本改过"。其独特之处在于既积极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又积极肯认儒家伦理人生在现代乃至未来的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文化调和主义的立场又使得梁漱溟在理论上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强烈的美好社会诉求,这种诉求因为坚持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价值理念而具有鲜明的伦理向度。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来增进自由、提升道德,从而把自由安置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美德;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从而把平等标定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圭臬;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但有差别”的富裕来促进公正,从而把公正确立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原则;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构筑法德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框架,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来构建和谐,从而把和谐肯认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指向。这四大伦理价值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式现代化确证为既与外域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也与本域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谐伦理价值的美好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儒学之士、文艺之士和方位之士,构成了唐代文化知识阶层的三大类别.旧新《唐书》里各有《儒学传》、《文苑(艺)传》和《方伎(技)传》,分别地记载他们活动的事迹。明代闻人诠在重刻们日唐书》序中说:“《儒学》、《文苑》,表以著达;《方伎》、《隐逸》,兼以察微。”历来“著达”者引人瞩目,而“察微”者则往往被人忽略。其实,不细读《方伎传》,就难以总结唐代科学文化的某些历史特点。对它加以应有的重视,将有助于唐代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李培超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代表了当前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理念,显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总结性态度以及以中国话语言说环境道德的努力,因此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研  相似文献   

16.
正由西华大学王民朴、万远英、钟兴明等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200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一书,于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好书。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展现了一幅由自由、信仰、伦理诸意识形态生长、交锋、融汇的精神图谱。从意识形态角度说,包括自由意识层面、信仰意识层面和社会伦理意识及整体面,三种意识形态融和、取经、以取成和才能成为精神逻辑的必然选择。《西游记》通过以取成和①的精神实践,创构出中国式的精神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作用”的质疑 1987年《创造与人才》第一期刊登了温元凯、余明阳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改造》(以下简称《改造》)一文,并作了提要介绍。该文的第一部分,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作用”归结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一)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的矛盾不是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而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不相适应。因为:  相似文献   

20.
用民主与科学的现代价值标准, 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价值重估,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性特征。其次是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其三是更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角度看, 当前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要全面理解科学, 正确处理人的科学精神与物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