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论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水浒>说"是张国光<水浒>研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两截<水浒>说"是张国光对罗尔纲<水浒传>研究主要观点的概括.所谓"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的论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不存在.双方(张国光与罗尔纲的捍卫者)真正的论争发生在新旧世纪之交.本文对这场论争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述评,并对论争中所暴露出的学风问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是张国光同志多年来研究《水浒》与金圣叹的论文汇集.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有志于研究《水浒》者的兴趣,受到了国内外《水浒》研究专家的关注.我们认为,这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至少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本书通过对《水浒》版本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阐述了“由简到繁论”和“删繁成简论”的源流及其基本论据,提出了“两种《水浒》,两个宋江”的见解,从而突破了“一种《水浒》,一个宋江”的模式,把《水浒》研究引向深入、推向前进.张国光同志认为,考证《水浒》作者的时代、祖本成于何时以及繁简两本的先后问题,是《水浒》研究的基础.对于这个关键问题,他运用比较研究法,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探索、早在五十年代初,他就搜辑了有关金圣叹的论著资料,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与诸本比勘,做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在他所写的有关文章里,或追踪溯源,或参照比较,条综缕贯  相似文献   

3.
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开展,贯彻“双百”方针,提倡不同观点和不同流派的自由争鸣,我院学报编辑部应一些读者的要求,将张国光同志先后发表在国内报刊上有关金圣叹和金批《水浒》的文章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以供大家研究和讨论的参考。该论文集题为《金圣叹与七十回本〈水浒〉研究》,列入“武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丛书”。 张国光同志多年来从事史学和文学的研究,对于金圣叹和金批《水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文化大革命前,张国光同志就多次著文评论金圣叹和金批《水浒》,曾引起学术界的注目。“四人帮”粉碎后,带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张国光同志在国内报刊上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张国光先生的大著《<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本文凡引用该书语句者,均不另注明)为公正评价金圣叹和金本《水浒》,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却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为把金圣叹和《水浒》研究引向深入,我们不揣浅陋谈一谈管见,以就正于张国光先生。一“两种《水浒》,两个宋江”,是贯串于《研究》的核心论题。按照张先生的意见,《水浒》的“金本与旧本在思想体系上是根本对立的:旧本《水浒》以‘忠义’标题,它塑造的主人公宋江乃是叛徒,特务、战犯三合一的典型。因此,这部小说是贯串着投降主义黑线的书;只有经过金圣叹的批改,它才变成鼓吹武装反抗到底的革命课本”,而宋江这个人物也就成了“既无投降丑史,也无投降思想”、“打着红旗的造反英雄”了。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水浒"之成为一门专门之学却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水浒"之能成为一门专门之学,是在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众多的水浒学专家共同推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著名水浒学专家张国光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水浒学学术探索以及三十多年的学会活动密不可分.张国光先生围绕<水浒>所作的种种"奇谈怪论"、所作的一系列理论斗争,以及他为湖北省<水浒>学会与中国<水浒>学会的组建包括会刊的创建所作的不懈努力,必将载入水浒学研究史册.  相似文献   

6.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卷头语) 《水浒争鸣》编委会《水浒》的真人真事 王利器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 周绍良《水浒传》与《宣和遗事》 高明阁鲁迅的“施耐庵”为繁本《水浒》作者之托乞说无可置疑——兼忻关于施耐庵的墓志、家谱、诗文、传说之俱准征信 张国光宋江形象的分裂性、统一性及其他 唐富龄从《水浒》成书的过程谈对《水许》的评价 黄瑞云《水浒》四论 常林炎 常河《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 王齐洲谈《水浒》的“忠义” 葛楚英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 熊文钦 石麟宋江性格结构试探 陈周昌《水浒传》词语汇释选例 李法白 刘镜芙谈谈《水浒》的语言艺术 何士龙《水浒》的情节安排 林文山  相似文献   

7.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值得商榷的句子王新春,李玉成我在讲授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发现了几个值得商榷的句子。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1.“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  相似文献   

8.
六十余年来我国的《水浒》研究者大都认为这部长篇白话小说,是由简本扩充为繁本的。例如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就设想明初人做的《水浒》,“是很浅陋幼稚的”,只有到“明朝中叶的文人”把它“重新改做一番”,方“造成一部永不会磨灭的奇书”。这就是最早的“由简到繁”论。1923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进一步认为“一百一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文词蹇拙,体制纷纭,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他还认为这种简本,“其成就殆先于繁本”。由于1929年郑振铎先生在《水浒传的演化》中,肯定了“鲁迅这句话不错”,这就影响了不少的《水浒》研究者。聂绀弩先生在五十年代初发表的《水浒》论文,就发展了这种“由简到繁论”。如说:  相似文献   

9.
“快读” ,非指阅读速度 ,而是说阅读快感。“快”乃“快意”之谓 ,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四十七万两千余字 ,分为五编 :第一编 ,《聊斋》新论 ;第二编 ,《红楼》新论 ;第三编 ,从《聊斋》到《红楼》 ;第四编 ,《聊斋》个案析论 ;第五编 ,聊斋学、红学。书中并有插图一百零八幅。2 0 0 4年 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与瑞芳相识 ,大约有二十年了 ,多数是在学术会议上碰面 ,聚散匆匆 ,偶有机缘同住一室 ,则往往化为闲“聊”之“斋” ,同入“红楼”之梦。在这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10.
《水浒》是元末明初作品,这是《水浒》学界多少年来一致的定论。张国光同志近年来出书写文章,极力否定这一点。特别是今年《江汉论坛》第一期发表他的《〈水浒〉祖本探考》一文,更明确地提出“《水浒》非宋元或明嘉靖以前的作品”,把《水浒》成书看成明嘉靖后的事。遗憾的是,张国光同志没有提出一件过硬的足以说明问题的资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推论,如以《水浒》“书中不少地名是明代建制”一点推论《水浒》是明代作品,就是如此。 其实,《水浒》中地名多数不是明代建制。如第三回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这“代州雁门县”就不是明代建制。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于1981年草成《〈水浒〉真义考》一文凡四万言,1983年3月发表于《文史》第15辑.承罗先生不弃浅陋,特以抽印本见惠,并两次赐书要我直陈所见.辞不获已,谨草此文以应来命兼求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12.
《水浒》里,有不少宗教描写。这些描写并非闲笔赘文,而是富有思想深意和艺术价值,是理解这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关目。明代“小沙弥怀林”在《又论〈水浒传〉文字》中说:“《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泛滥百家,贯串三教。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罗真人、清道人、戴院长又极道家之变幻;独其有心贬抑儒家,只以一王伦当之,局量匾浅,  相似文献   

13.
古典长篇白话小说《水浒》,究竟成书于何时,这是研究此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拙撰《<水浒>祖本探考》(刊于《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提出了如下的看法:郑藏嘉靖时郭勋刻本《忠义水浒传》(残本),即《水浒》的最早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此文发表以来,引起了学术界对《水浒》成书时代的讨论。《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发表的王根林同志的《<水浒祖本探考>质疑——与张国光先生商榷》一文针对拙作提出了不同意见。故特撰此文,续申鄙说。  相似文献   

14.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明中叶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现有的资料看,不外以下几种说法:一、《水浒传》是宋人罗贯中编撰的。持这种看法的有田汝成、王圻等人。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中说: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  相似文献   

16.
程晶晶 《南都学坛》2005,25(4):49-49
2004年恰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俞晓红教授的新著《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下简称《笺说》)在此时出版,就具有了特别的纪念意义。《笺说》一书既对百年来《〈红楼梦〉评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做出尝试,又为今后的研究者去伪存真扫清障碍。该书一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剔粗取精,将其中的思想精华展示给后人;另一方面对长期存在的文本的误读、意义的误解作了辨析,在对一些错误观点反拨的同时,既破且立,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笺说》一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本进行笺注和解说;二是就其中…  相似文献   

17.
考据的历程———读《〈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周守晋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说解》),无论是对于古老的“说文学”,还是对于文史研究,都可说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冬,笔者协助刘知渐先生撰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水游>的原名和“真义”》,副标题是《评罗尔纲<水浒真义考>》,编入《明清小说研究论丛》第三辑,早已发稿,因印刷迟滞,尚未和读者见面。近一年多来,笔者又看到一些文章,仍说《水浒》这个书名取义于《诗经》的“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有彻底反抗赵宋王朝的意义云云。因此想说几句话。 《水浒传》这一书名的出现,晚于明初的《京本忠义传》,但早于嘉靖之前的正德七年,刘先生已查出它的铁证了。这铁证见于蜀刻本的熊过所著《南沙先生文集》卷七《故相国石斋杨公墓志铭》,墓主杨石斋,即杨慎(升  相似文献   

19.
李庆西同志的《<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文学评论》1986年第三期,以下简称《辨略》)一文,提出了对《水浒》主题认识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一部古典名著认识价值的评价,今天继续进行探讨确实显得很有必要。不过,《辨略》一文在具体论证某些观点的过程中,对与已相悖的意见予以全盘否定,笔者实在难以苟同。现仅就其中涉及的“起义说”问题,略陈已见,以就教于李君及方家、读者。一、难道《水浒》不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吗? 《辨略》的作者认为“‘起义说’如今大势不妙”。理由之一便是:“梁山好汉中间,真正农民出身者甚少”,由于这种人物布局,证明“《水浒》一书并未意识到农民问题”,所以不能说《水浒》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20.
前人在评述《水浒》时往往喜欢与《史记》相提并论。金圣叹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胡应麟说;“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奄有丘明太史之长……信宇宙间未尝无对也。”但立论的根据是什么却往往避而不谈,或述而不详。这两部书体式不同,风格迥异,相距1300多年,何以能作比较?即令比较,则又有哪些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